清朗行动严打“隔空猥亵”,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
清朗行动严打“隔空猥亵”,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
2023年6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期2个月,重点整治7类突出问题,其中“隔空猥亵”成为整治重点之一。这一行动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当前网络环境下,隔空猥亵这一新型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
隔空猥亵:网络空间中的隐形威胁
隔空猥亵,这一看似远离身体接触的犯罪行为,实际上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024年北京海淀舒某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利用网络实施猥亵的案件。
2019年至2022年8月期间,舒某在互联网上精心设计个人信息并伪装成未成年女孩,主动结识“同龄”女孩,通过打造各种人设骗取对方信任后,采取诱骗、胁迫等方式,让多名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平台发送裸露隐私部位等私密照片、视频供其观看,并在互联网上发布或向他人传播。2022年7月,网络平台员工在日常巡查后台时,发现有用户在平台上向未成年人索要隐私内容,后向警方报案。舒某到案后供述,其通过上述方式“隔空猥亵”未成年人多达40余名。
重拳出击:司法机关的坚决态度
海淀区检察院于2023年8月以舒某涉嫌猥亵儿童罪提起公诉,于2023年12月12日追加起诉舒某多起猥亵儿童及强制猥亵的犯罪事实,并建议法院对舒某以猥亵儿童罪顶格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以强制猥亵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2024年3月28日,海淀区法院审理后,判决舒某犯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罪,数罪并罚,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这一判决不仅体现了司法机关对隔空猥亵犯罪的零容忍态度,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法律利剑:隔空猥亵的法律界定
根据《刑法》第237条,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此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司法解释明确,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适用上述条款。
2023年“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胁迫、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暴露隐私部位或者发送裸露隐私部位的照片、视频,情节严重的,依照强制猥亵、侮辱罪定罪处罚。这一解释为打击隔空猥亵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清朗行动:持续净化网络空间
自2017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各类网络乱象。据统计,仅2017年一年,全国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090万余件,取缔关闭网站12.8万余个,查处各类案件1万余起。
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更加突出回应网民关切,重点整治网络谣言、直播乱象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各地“扫黄打非”部门在春秋季开学、“六一”节等时段多轮次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大力清缴各类含有妨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内容的出版物。
共同守护: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面对隔空猥亵这一新型犯罪,需要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和司法机关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学校要将网络安全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互联网平台要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用户管理;司法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行为,同时做好受害者的心理疏导和司法救助工作。
2024年暑期,北京市检察机关以“守护E安全 护未同行动”为主题,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宣传月活动,办案检察官专门录制《家长如何应对“隔空猥亵”》的普法微视频,全网点击率达1亿+。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隔空猥亵的认识,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隔空猥亵,这一隐藏在网络空间中的隐形威胁,正在被司法机关和全社会共同打击。通过持续的专项行动、严格的法律制裁和全面的社会动员,我们有信心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