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老北京炸酱面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老北京炸酱面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引用
中国网
8
来源
1.
http://creativity.china.com.cn/2022-06/27/content_42022371.htm
2.
https://www.sohu.com/a/820918353_121911505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2%B8%E9%85%B1%E9%9D%A2/369063
4.
https://www.sohu.com/a/413512671_120003965
5.
https://www.sohu.com/a/753700791_121634710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07A01L5D00
7.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945417
8.
https://m.toutiao.com/w/1652435227638796/

在《舌尖上的中国》最新一期节目中,老北京炸酱面作为京城美食的代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这道看似简单的面条,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凝聚着北京人的智慧与匠心。

01

从宫廷佳肴到民间美食

关于炸酱面的起源,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与慈禧太后有关的传说。据记载,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逃难至西安,在那里品尝到了一碗地道的炸酱面。这碗面以其独特的酱香和丰富的配菜征服了太后的味蕾。回京后,她便将制作炸酱面的厨师带入宫中,使其成为宫廷御膳中的一道特色美食。

然而,根据专家考证,炸酱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清朝道光年间。在《杂谈老北京》一书中,记载了一家始于道光年间的餐馆,其招牌凉烂肉面深受食客欢迎。从制作工艺和描述来看,这道凉烂肉面极有可能就是炸酱面的前身。

02

精湛的制作工艺

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关键在于面、酱、码三要素的完美结合。

面要“抻”的才地道

传统的炸酱面面条讲究用抻面或手擀面。制作时先将面团擀成薄片,再用刀切成条状,最后在切好的面条上撒一层干面粉,双手将其抻细抻长。这种手工制作的面条筋道爽滑,是机器面条无法比拟的。

炸酱的精髓在于慢火熬制

炸酱是整碗面的灵魂所在。正宗的炸酱需要用五花肉丁与黄酱(或甜面酱)在热油中翻炒,再加入适量清水,用中小火慢慢熬煮。期间需要不断搅拌,防止糊锅。待酱汁浓稠、色泽金黄时,加入白糖调味,使炸酱既有咸香,又略带甜味,层次丰富。

菜码讲究时令搭配

老北京炸酱面的菜码十分讲究,会根据季节变换选择不同的蔬菜。春季常用豆芽、香椿芽、小水萝卜缨;夏季则选用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秋季和冬季则以大白菜、胡萝卜丝为主。这些时令蔬菜不仅为炸酱面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营养,还蕴含着人们对四季更迭的感知。

03

独特的饮食文化

老北京炸酱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术语和食用礼仪。“小碗干炸”指的是炸酱与面条充分混合,每一根面条都裹满酱汁;“七碟八碗儿”则是形容菜码的丰富多样。

在食用方式上,北京人讲究冬天吃“锅挑儿”,即面条直接从锅中捞出,保持热度;夏天则要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过凉水,使其更加爽滑。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老北京炸酱面的精致与讲究。

一碗炸酱面,承载着北京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从宫廷到民间,从街边小店到高档餐厅,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北京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这碗面中品味到老北京的味道与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