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促是慢阻肺信号?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
气促是慢阻肺信号?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重要提醒:气促可能是慢阻肺的信号!如果出现持续性气促或呼吸急促现象,尤其是平稳状态下也存在这种情况时,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慢阻肺的风险。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及高危群体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气促:慢阻肺的“红色警报”
气促,即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严重时甚至出现口唇紫绀。这种症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气促。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促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慢阻肺。其他疾病如心脏病、哮喘、肺炎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症状。因此,当出现气促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
肺功能检测: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确诊慢阻肺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测这一“金标准”。具体来说,医生会测量患者在最大吸气后能够呼出的气体量(FEV1)以及最大吸气后能够呼出的全部气体量(FVC)。如果FEV1与FVC的比值小于70%,则提示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这是诊断慢阻肺的关键指标。
肺功能检测不仅能帮助诊断慢阻肺,还能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因此,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有职业粉尘暴露史者,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
早期发现,规范治疗:远离慢阻肺的关键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慢阻肺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肺康复训练(如呼吸肌训练、有氧运动等)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避免有害物质暴露等)。
此外,最新版的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还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建议慢阻肺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以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
预防为主:远离慢阻肺的第一步
预防慢阻肺,关键在于避免危险因素的暴露。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首要措施。此外,避免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暴露,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手段。
慢阻肺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如果出现气促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肺功能检测。同时,积极预防和管理危险因素,可以降低慢阻肺的发病风险,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