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剁手党必看:揭秘商家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大招!
双十一剁手党必看:揭秘商家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大招!
双十一前夕,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各种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全民狂欢的购物节,商家们不仅拼价格、拼服务,更是在心理战术上下足了功夫。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两个被商家玩得炉火纯青的心理学工具——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泰勒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心里给钱分了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价值。比如,你可能会觉得辛苦工作赚来的钱要省着花,而意外获得的奖金却可以大手大脚地挥霍。
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让商家有了可乘之机。比如双十一期间,很多商家会推出“年终感恩回馈”、“孝心礼物”等主题营销活动,就是想让你把原本用于日常消费的钱,转移到“情感维系”或“感恩回馈”的心理账户中,让你觉得花钱也花得心安理得。
什么是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则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依赖于最初获得的信息。就像在大海中抛锚一样,这个初始信息会成为你判断的基准点,影响你的最终决定。
双十一期间,商家最常用的锚定效应手法就是“原价VS折扣价”。比如一件商品原价1000元,现在打5折,500元。看到这个价格对比,你可能会觉得捡到了大便宜,但实际上,这个“原价1000元”可能根本就是商家虚构的锚定点。
双十一里的心理账户陷阱
情感账户营销:很多商家会把商品包装成礼物,强调“送父母”、“送爱人”等情感价值,让你觉得花钱也是在维系亲情和友情。
“羊毛党”心理账户:平台发放各种优惠券、红包,让你觉得自己是在“薅羊毛”,而不是真的在花钱。
会员专属心理账户:开通会员享受更多优惠,让你觉得自己是在投资未来,而不是在消费。
双十一里的锚定效应陷阱
虚构原价:最常见的方式,先抬高原价,再给出一个看似诱人的折扣价。
价格对比:比如“本店销量第一,比第二名便宜30%”,通过对比让你觉得价格很划算。
高端产品定位:在店铺中设置一些高价商品作为锚定点,让你觉得中低价位的商品更划算。
如何避免这些心理陷阱?
保持理性,区分需要和想要:购物前列个清单,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不要被各种营销话术所迷惑。
关注绝对值而非比例:不要被“五折”、“半价”等折扣比例迷惑,关注实际支付的金额。
警惕“限时”、“限量”等稀缺性暗示:这些往往都是营销手段,不要因此冲动消费。
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账户: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商品,是不是真的划算。
不要轻易被“优惠”所诱惑:很多时候,所谓的优惠只是商家设定的锚定点,让你觉得占了便宜。
双十一是一场购物盛宴,也是一场心理博弈。了解了心理账户和锚定效应这些营销手段,你就能在购物时保持清醒,真正做到理性消费,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记住,真正的省钱不是在促销时买买买,而是在不需要时坚决不买。祝大家都能在双十一中买到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被商家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