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昼”字文化探秘
甲骨文中的“昼”字文化探秘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最早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线索。
甲骨文“昼”字的形态与演变:甲骨文“昼”字由手执毛笔(聿)和太阳组成,表示记录天数,反映了古人通过日出日落来计算时间的方式。这种独特的造字本义不仅体现了古代历学的发展,还让我们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甲骨文的使用场景:主要用于占卜和记事,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军事礼仪、王室谱系、政治疆域地理架构等。甲骨文中还有名类繁多的建筑称名。四合院宫殿建制合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宫室与池苑相辅相成,已开后世宫廷与皇家园林相系的先河。有称为“右学”“大学”的年轻子弟就教的学府,是中国传统“学在官府”的最早雏形。
甲骨文与古代历法的关系: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显示了商代晚期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法制度。甲骨文中有不少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比如,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月食记录,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的记录,可资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当时的粮食作物种类有粟、粱、黍、麦、稻、大豆等所谓“六谷”。以年、岁、祀称年,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实行一套适合农业定居生活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平年十二月,闰年十三月,闰月的安排采用年终或年中置闰,用以调节太阳年与朔望月的关系。有大小月之分,奇数月称“小月”“小一月”“小三月”“小五月”“小生七月”等,与今称偶月为小月恰相反。以干支记日,有表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旦”“大食”“昼”“小食”“市日”“昃”“暮”“昏”“埶”“住”“寤”“夙”等“时称”单位词,流行的是不均匀的分时段纪时制。
甲骨文“昼”字的现代意义:甲骨文“昼”字对现代汉字的影响深远,其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