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未成年人新课堂?专家解读如何正确引导
短视频成未成年人新课堂?专家解读如何正确引导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26亿,其中未成年人用户规模超1亿,使用率高达82.9%。这一数据表明,短视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然而,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双刃剑,既有可能成为新的学习工具,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现状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的调查,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率持续攀升。2019年,未成年人短视频接触率为65.6%,而最新调查显示这一比例已升至82.9%。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比例(84.1%)略高于城市未成年人(81.7%)。随着学段升高,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比例也不断提升,从小学生74.3%到高中生86.4%。
短视频成为未成年人的新课堂
调查显示,短视频不仅是未成年人获取资讯的平台,也是答疑解惑的重要途径。近八成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学习轻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历史地理、艺术美育、体育健康等内容。短视频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激发了未成年人接触新知识的兴趣。
短视频带来的挑战
然而,短视频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部分未成年人表现出短视频成瘾倾向,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睡眠和学业投入。此外,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影响未成年人的深度思考能力,而低俗内容的传播则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短视频
面对短视频的普及趋势,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不能简单地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而是要引导他们健康合理地使用。
建立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例如,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不在用餐和睡前使用。
选择优质内容:引导孩子关注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如科普、历史、艺术等内容,将短视频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
提供替代活动: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等线下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孩子辨别短视频内容的真伪,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减少他们对短视频的依赖。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控制好屏幕时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短视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这一工具,让其成为学习和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