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地震韧性指受灾系统在地震灾害中具有承受、恢复和学习转化的能力,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建设思路。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新西兰的地震应对已有百年历史,地震韧性建设相对成熟,主要通过开展顶层设计、建立韧性组织体系、提升城市设施韧性、强化社区抗震减灾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灾害响应等举措,提升新西兰的地震韧性。我国抗震任务繁重,建设地震韧性城市具有必要性和挑战性,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经验可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旨在总结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地震韧性理论发展和地震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新西兰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其地震应对已有百年历史。新西兰的地震韧性建设相对成熟,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提升地震韧性:
开展顶层设计:新西兰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韧性政策框架,包括国家地震风险评估、地震应急预案和地震保险制度等。
建立韧性组织体系:新西兰建立了多层次的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协调中心(NCC)、应急协调中心(ECC)、应急行动中心(EOC)和事故控制点(ICP)等。
提升城市设施韧性:新西兰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和改造,包括建筑、桥梁、道路、供水、供电等关键设施。
强化社区抗震减灾能力:新西兰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包括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演练和地震知识普及等。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灾害响应:新西兰建立了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地震损失评估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等,为地震灾害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的成功经验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完善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新西兰建立了全国性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地震活动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等。
健全的地震保险制度:新西兰建立了地震保险制度,为地震灾害损失提供经济保障。
先进的地震监测预警技术:新西兰建立了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至数十秒预警地震,为人员疏散和应急响应争取时间。
高效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新西兰建立了多层次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可以快速响应地震灾害,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新西兰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包括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演练和地震知识普及等。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经验对中国地震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建立完善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中国应建立全国性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地震活动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损失评估等。
完善地震保险制度:中国应完善地震保险制度,为地震灾害损失提供经济保障。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技术:中国应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为地震灾害应对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高效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中国应建立多层次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国家、省、市、县和社区等各级应急响应机制。
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中国应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包括社区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演练和地震知识普及等。
结论
新西兰地震韧性建设经验为中国地震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应借鉴新西兰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地震风险评估体系、健全的地震保险制度、先进的地震监测预警技术和高效的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同时重视社区层面的地震减灾工作,全面提升地震韧性城市建设水平。
图表说明
图 1 韧性国家框架
Figure 1. The framework of resilient nation
图 2 地震保险工作流程
Figure 2.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insurance
图 3 基础设施相互依赖关系的说明
Figure 3. The descrip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terdependence
表 1 “4R”框架具体内容
Table 1. The content of “4R” framework
4R | 具体内容 |
---|---|
减少风险(Reduction) | 评估、分析灾害和风险,在可行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风险;如果没有,则将其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
准备工作(Readiness) |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运作体系,包括为公众制定自助和应对方案,为紧急服务、生命线公用事业和其他机构制定计划。 |
应对(Response) | 在紧急情况发生之前、期间或之后立即采取行动,以挽救生命和财产,并帮助社区恢复。 |
恢复(Recovery) | 制定紧急情况下社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恢复计划。 |
注:表格根据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2002)绘制。
表 2 响应级别描述
Table 2. The concept of response level
响应级别 | 描述 |
---|---|
国家 | 包括国家组织的协调中心和总部,以及国家级部门协调实体和集群。由国家协调中心(NCC)协调。 |
区域 | 包括地区民防应急管理(CDEM)小组、卫生委员会(DHBs)、区域间DHB协调、警区、消防和区域组织办事处。由应急协调中心(ECC)协调。 |
地区 | 包括地方当局、地区委员会和设在地方的组织办公室(区、市)。由应急行动中心(EOC)协调。 |
事件 | 第一级官方反应,包括第一反应人员。由事故控制点(ICP)协调。 |
社区 | 公众,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团体和参与响应的企业。这一层面通常不构成正式响应结构的一部分。 |
注:根据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2020)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