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探析:谁更能打动你?
李白杜甫作品中的哲学思想探析:谁更能打动你?
李白与杜甫作为唐代诗歌的双璧,分别代表了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最高成就。两人在诗歌中展现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个人的生命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中两种重要思想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李白:道家思想的诗意表达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诗歌创作中处处体现出道家的自然哲学观。他追求人格自由与思想解放,这种追求在他对“道”的理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天地为案,周流行太易。造化合元符,文蜻腾精魂。自然成妙用,熟知其指的?”(《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这正是李白对老庄自然哲学观最基本的领会。
李白的“功遂身退”思想贯穿其一生。他既渴望实现“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的政治理想,又希望在功成名就后归隐山林,达到人生的圆满。“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二),这些诗句生动展现了李白独特的功名观。
李白对人格平等的追求也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追求自由,不愿屈从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迈诗句,展现了他对人格尊严的坚守。
杜甫:儒家思想的诗化呈现
与李白不同,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诗歌创作中处处体现着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里。他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终生服膺儒学。杜甫经常经常自称“儒生”“老儒”,甚至是“腐儒”。杜甫偶然也发发牢骚,说什么“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甚至说:“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但那只是在极端悲愤的情境中的牢骚话而已。事实上杜甫对儒家思想的遵循已达到孔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程度,终生不渝,死而后已。
杜甫对于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国视为自己的使命。青年时代的杜甫早已胸怀大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当时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壮志还缺乏具体、确定的内涵。待到长安十年,杜甫一面体验着人生的艰辛,一面观察着人民的疾苦,终于确立了坚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岁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年之后,杜甫再述其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者着眼于君主,后者关注的重点转到自身。写前一首诗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介布衣。写后一首诗的时候,杜甫刚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然而他的口气是如此狂傲,他的志向是如此高远。
杜甫的仁爱思想不仅体现在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中,更体现在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上。当杜甫到奉先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幼子已因挨饿而夭折了。他当然悲痛万分,但马上联想到了普天下还有很多比他更困苦的人:“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杜甫屋漏床湿,彻夜不得安眠,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思考过程,他的感情流向,也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分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精神的具体阐发。
哲学思想的对比与思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分别体现了道家与儒家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李白追求自然与自由,强调个体的解放与人格的独立;杜甫则关注社会与民生,强调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
两种哲学思想代表了不同的生命意境: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杜甫的诗歌则更注重现实关怀,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读者对两人作品的感受也因年龄与阅历而异。年轻时,人们往往更欣赏李白那种自由不羁的生命形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杜甫对人世间的悲悯和社会责任感则更容易引起共鸣。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李白的洒脱浪漫,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更能打动你?欢迎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