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247年出48位进士的双井黄氏
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247年出48位进士的双井黄氏
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是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小山村,这里诞生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家族——黄氏家族。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这个家族在短短247年间,先后有48人考中进士,创造了科举史上的奇迹。
双井村位于修水县城附近,背靠杭山,面朝修河,地理位置优越。黄氏家族的先祖黄赡在南唐末期出守分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后因战乱辞官归隐,将家安在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黄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开启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最早创办书院的家族
黄氏家族的崛起始于书院的创办。家族先祖黄赡的长子元绩率先创办书院,虽然初期进展缓慢,但很快由次子元吉的长子中理接手,先后在布甲画湾和洞上建成了芝台和樱桃两所书院。这两所书院选址于风景优美的画湾,黄氏家族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宿儒,为家族子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书院的创办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子前来求学。其中最著名的是江南东路江州司理参军宋玘的两个儿子宋郊和宋祁,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双双考中进士,宋郊更是被钦点为状元。
考中进士最多的家族
黄氏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短短247年间,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就出了48位进士,平均五年多就出一名进士。在一次会试中,黄氏子弟三人同榜考中进士的情况出现了四次,更有三次会试中分宁县仅考中二人,而这两人全部是双井黄氏子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黄中理的五个儿子和其弟黄中雅的五个儿子,堂兄弟共十人,先后全部考中进士,被时人誉为双井“十龙”。这种科举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制定黄金家规的家族
黄氏家族的成功离不开严格的家规家训。黄赡的孙子黄中理制定了《双井黄氏黄金家规二十条》,从多个方面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家规特别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指出“读书乃诚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要求黄氏子弟“典籍精通,文字晓畅”,期望他们“敦励行谊,以成大器”。
在家规的促进下,黄氏子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屡创佳绩,还以良好的品行和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许多黄氏子弟官至尚书,如黄灏、黄廉、黄应等,他们都能秉持家族传承的民本思想,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史志传记最多的家族
黄氏家族的许多成员都被载入史册。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庭坚,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开创了新的流派,与苏轼齐名。此外,还有五人官至尚书,如黄廉、黄叔敖等。更有像黄介这样的平民英雄,为了家国,不畏强敌,战斗至最后一刻,其事迹也被载入《宋史》。
黄氏家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通过种茶制茶积累了大量财富;二是创办书院,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严格的家规家训,激励家族成员不断进取;四是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传统。
双井黄氏黄庭坚支部分世系
黄玘——黄赡、黄贻、黄赋;
黄赡——黄元绩、黄元吉
黄元吉——黄中理、黄中顺、黄中雅
黄中理——黄沔、黄滋、黄湜、黄淳、黄涣
(黄中雅——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
黄湜——黄昭、黄襄、黄庶、黄廉、黄羽、黄昉
黄庶——大临(元明、寅蓭、伯氏)、庭坚、叔献(天明、葛翁)、叔达(知命、云庵)、苍舒(迪安)、仲熊(非熊)
黄庭坚——黄相(小德、淡夫、念九)黄相——黄黔、黄然、黄槱、黄照、黄炁、黄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