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严打视频摆拍乱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清朗行动严打视频摆拍乱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为期2个月,重点整治短视频、直播平台等6个环节突出问题。此次行动剑指视频摆拍乱象,旨在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视频摆拍乱象频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视频摆拍乱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认知和判断能力尚不完善,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
泛娱乐化影响价值观形成
短视频平台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制作低俗、娱乐化内容。青少年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内容参差不齐诱发从众模仿
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往往经过精心策划和剪辑,青少年难以辨别真实与虚构。例如,山东枣庄小女孩模仿自制爆米花导致悲剧,青少年盲目追求网红效应进行整容,以及通过直播生孩子来获取流量等事件,都暴露出从众模仿的严重后果。
网络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窄化
各大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这也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茧房。未成年人如果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容易形成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其社会化发展。
治理难点:违法成本低、监管薄弱、公众监督不足
视频摆拍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违法成本低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相关规定系统性不强,监管职责存在缺漏或重叠。大多数案件以行政处罚、约谈整改为主,与流量变现带来的高额利润相比,违法成本较低。
平台监管薄弱
短视频平台面临海量内容审核的挑战,受制于技术滞后和人工缺口,难以做到全面有效监管。一些平台在审核上存在形式化问题,对虚假内容和网络谣言的筛查预防不够到位。
公众监督不足
虚假内容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尤其是对未成年群体和老年群体而言,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此外,当前的举报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参与度不高。
多方联动,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面对视频摆拍乱象,需要政府、平台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治理合力。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法律法规,明确虚假内容的定义和处罚措施,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强对短视频行业的综合监管能力,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强化平台主体责任
短视频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利用AI和机器学习工具自动识别造假视频。要求创作者对虚构内容进行显著标注,对违规账号从严处罚。同时,优化流量分配机制,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建立便捷高效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平台治理。通过公益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众法律素养,帮助网民增强辨别能力。选取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典型案例:从“猫一杯”到“骑手吵架”
今年2月,网红“Thurman猫一杯”通过虚构“在法国巴黎捡获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的剧情,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经调查,这是为求轰动效应而策划的虚假视频,相关账号已被多个平台封禁。
广西钦州的王某某等人通过摆拍“骑手与顾客吵架”等虚假视频,不到三个月就发布了71个虚假视频,总点赞数达39.6万。这些视频不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还容易误导群众,挑起公众情绪对立。
专项行动成效显著,持续深化治理
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清理拦截涉未成年人违法不良信息430万余条,处置账号13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2000余个。网信部门将持续督促网站平台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体责任,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平台和账号,将依法从严采取处置处罚措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