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辛辛那提&斯坦福揭秘:间质液如何影响健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辛辛那提&斯坦福揭秘:间质液如何影响健康?

引用
nature
12
来源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0-00672-y
2.
https://www.nature.com/natbiomedeng/
3.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736820e169b8
4.
https://www.sohu.com/a/637361394_121124378
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047091079114022
6.
https://www.sohu.com/a/694920499_121124378
7.
http://www.mems.me/mems/microfluidics_202403/12679.html
8.
https://m.ebiotrade.com/newsf/2019-4/201941891706140.htm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84%E7%BB%87%E6%B6%B2
10.
https://www.medtecadte.com/2024/09/24/%E9%AB%98%E7%AB%AF%E6%9C%89%E6%BA%90%E5%8C%BB%E7%96%97%E8%A3%85%E5%A4%87%E5%B1%95%E5%9F%BA%E4%BA%8E%E5%8F%AF%E7%A9%BF%E6%88%B4%E5%BE%AE%E9%92%88%E8%B4%B4%E7%89%87%E7%9A%84%E8%A1%80%E7%B3%96%E7%9B%91/
11.
http://www.mems.me/mems/microfluidics_202302/11926.html
12.
https://rs.yiigle.com/CN112137201840/1073470.htm

近期,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探讨了真皮间质液作为一种极具诊断价值潜力的生物液体的机会和挑战。研究表明,间质液在生物标志物组成方面与血液大致相当,并且更容易获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发现对于理解间质液与血液成分差异对健康的意义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血糖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01

间质液与血液的成分差异

间质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它与血液在成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小分子物质。比如葡萄糖、电解质、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不过,大分子如蛋白质在间质液中的浓度较低,因为细胞外基质会过滤大分子。

物质类别
血液中的浓度
间质液中的浓度
相似性说明
备注与应用
葡萄糖
约4-6 mmol/L(空腹)
与血液浓度高度相似,延迟约5-15分钟12
分子量小,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扩散
连续血糖监测(CGM)基于此特性开发,准确度接近指尖采血2
电解质(Na⁺、K⁺等)
Na⁺: 135-145 mmol/L
K⁺: 3.5-5.0 mmol/L35
与血液浓度基本一致34
离子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动态平衡
常用于评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激素(皮质醇等)
皮质醇:晨间约138-635 nmol/L
浓度接近血液,但受取样方法影响(如微针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12
小分子激素易扩散,但大分子激素(如胰岛素)浓度可能因过滤作用降低2
可用于压力监测,但需排除采样干扰
代谢废物(尿素等)
尿素:2.5-7.1 mmol/L
浓度与血液相近,因自由扩散3
代谢废物通过毛细血管双向交换
可替代血液检测肾功能
氧气/二氧化碳
动脉血O₂: 75-100 mmHg
CO₂: 35-45 mmHg
O₂略低于血液,CO₂略高于血液(因组织代谢消耗O₂产生CO₂)3
通过扩散实现气体交换
反映组织代谢状态
蛋白质(白蛋白等)
总蛋白:60-80 g/L
白蛋白:35-50 g/L56
显著低于血液(约1/3-1/2),因毛细血管壁阻挡大分子34
仅小部分白蛋白通过“渗漏”进入间质液
间质液中蛋白质检测需克服过滤效应,目前技术难度较高2
免疫球蛋白
IgG: 7-16 g/L
浓度远低于血液,因分子量大(150 kDa)难以透过血管壁2
细胞外基质(ECM)进一步过滤大分子
炎症时局部浓度可能升高,但整体仍低于血液
药物(小分子)
依具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而定
浓度与血液呈比例关系,滞后时间因药物分子量而异1
游离态药物分子可自由扩散
可用于治疗药物监测(TDM),如抗生素浓度追踪

补充说明:

  1. 浓度差异机制

    • 小分子(<5 kDa):如葡萄糖、电解质,自由扩散,浓度高度相似。
    • 中分子(5-30 kDa):如细胞因子,部分受细胞外基质(ECM)过滤影响,浓度可能降低。
    • 大分子(>30 kDa):如抗体、纤维蛋白原,因毛细血管壁和ECM双重屏障,浓度显著低于血液24
  2. 应用挑战

    • 采样干扰:微针取样可能引发局部炎症,改变分析物浓度(“观察者效应”)1
    • 技术限制:现有方法(如微透析、抽吸法)对大分子提取效率低,需开发新型传感器2
02

间质液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间质液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监测:间质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液高度相关,可以用于连续血糖监测(CGM)。通过微针贴片等技术,可以实现无痛、微创的血糖监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炎症检测:间质液中的细胞因子等炎症标志物可以反映组织炎症状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3. 药物监测:间质液可以用于监测药物浓度,指导临床用药。例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的治疗药物监测(TDM)。

  4. 肿瘤诊断:间质液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等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03

最新技术进展

近年来,微针贴片等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间质液检测的应用。微针贴片具有微创、无痛、实时监测等优点,可以实现对间质液中葡萄糖、蛋白质等生物标志物的连续监测。

例如,Lee等人通过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孔微针(PLGAMN)上集成纸基葡萄糖传感器,开发了一种用于间质液采样分析的糖尿病自诊断装置(PMP)。PLGAMN提取间质液后,葡萄糖等生物小分子流入纸基传感器,在TMB显色剂的作用下产生肉眼可区分的蓝色。PMP可以检测出低于糖尿病血糖阈值(6.9mM)的葡萄糖水平,有望在糖尿病患者早期自筛诊断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应用。

04

未来展望

尽管间质液在医疗诊断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1. 大分子检测难度:由于细胞外基质的过滤作用,间质液中大分子物质的浓度较低,检测难度较大。

  2. 采样干扰:微针取样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技术成本:目前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微针贴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开发更高效、更准确、更经济的间质液检测技术,进一步挖掘间质液在医疗诊断中的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