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成门、新路遗址、板闸镇:淮安历史文化的瑰宝
庆成门、新路遗址、板闸镇:淮安历史文化的瑰宝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江苏淮安庆成门遗址、新路遗址和板闸镇遗址的最新考古进展。这三处遗址的发现,不仅展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更为研究大运河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庆成门:见证淮安城的兴衰更迭
庆成门是淮安旧城的西门,考古发掘揭示了其完整的城门结构和排水系统。遗址中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两处、城台一处和瓮城一座,主城门以东还保留有六朝至明清的连续地层堆积和建筑遗存,完整反映了淮安城的演变发展史。
作为唐宋时期的楚州城和元明清时期的淮安旧城的重要门户,庆成门见证了淮安从“南北襟喉,江淮要冲”到漕运枢纽的变迁历程。明清时期,淮安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庆成门以运河为池,成为进出淮安城的咽喉要道,见证了运道的变迁和运河的繁荣。
新路遗址:重现明清商业传奇
新路遗址位于河下镇,是一处保存完好的街巷类遗址。考古发现了一条长75米、宽4米的道路,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呈拱形,与两侧分布的排水沟和辅路共同组成了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根据文献记载,这条道路很可能是明万历年间淮关榷使所筑的“陈公新路”。
遗址中还发现了多处“侵街”现象,即街道两侧的建筑占道建设,甚至吞并街道。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景象。出土的遗物包括日用瓷器、陶器、金属器等,瓷器以青花瓷为主,多数有底款,还有少量白瓷、青瓷。此外,还出土了铜勺、发簪、筷子等生活用品,展现了当时居民的日常生活。
板闸镇:昔日市井繁华的缩影
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的市镇遗址,考古发现院落基址、道路、水沟、古河道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大多为完整器。遗址布局规整,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
出土器物以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板闸镇作为淮安城外三大集镇之一,其繁荣与明清时期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地位密不可分。遗址中发现的水闸、建筑基址、古河道、码头、堤坝等遗存,共同见证了明清两代大运河淮安段的发展变迁。
历史的启示与当代的意义
庆成门、新路遗址和板闸镇三处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遗址不仅展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更为我们理解大运河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于当代而言,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淮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保护和展示这些遗址,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让历史的智慧为现代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