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莺歌海盐场:一片银海映蓝天
海南莺歌海盐场:一片银海映蓝天
在海南岛的西南端,有一片被誉为“天空之镜”的神奇土地,这里就是中国三大海盐场之一的莺歌海盐场。走进这片占地3793.33公顷的盐田,映入眼帘的是银白色的盐海倒映着湛蓝的天空,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天地融为一体。
莺歌海盐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盐业生产提供了绝佳环境:尖峰岭的连绵群山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台风云雨,使这里长年烈日当空;靠近赤道的位置带来了充足的光热;优质的海水含盐度高达3.5波美度,远高于一般海域。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莺歌海盐场的辉煌。
盐场的建设凝聚了几代盐工的智慧与汗水。1955年,第一批勘测队员在沼泽地中艰难跋涉,为盐场建设打下基础。1958年,5600多名转业、退伍官兵来到这里,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建成了30平方公里的盐田。他们总结出“雨后纳潮尾、长晴纳潮头、秋天纳夜潮、夏天纳日潮”的纳潮规律,确保了四季都能产盐。
莺歌海盐场的制盐工艺堪称一绝。整个过程分为纳潮、制卤、结晶、堆轮和运输五个环节。涨潮时,海水从纳潮口闸流入储水湖,通过扬水站,再流过初、中、高级蒸发池,海水浓度便逐级升高。成了人们平常讲的卤水,卤水进入结晶区,就在那里饱和结晶。每天下午一辆辆收盐机忙着收盐,机后铲起一道道雪白的盐花,机前的旋转刀片,迅速地把盐捣碎,盐粒通过自动传送带进到机仓里,运到池畔,堆成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小银山。这些优质盐,通过场区十多股火车道(详见:莺歌海盐场支线铁路)源源不绝地运往海内外。
最值得一提的是莺歌海盐场的特色产品——“莺歌海老盐”。这种盐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盐的晒制从每年3月至5月开始,普通海盐晒制周期为29天,而莺歌海老盐晒制必须历时100天以上。产出的精品盐需经过暴晒、风化、沉淀5年,再转至高温仓进行10年以上长时间窖藏,老盐方才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老盐对常见的喉咙痛、牙痛、虚火上升等有消炎降火辅助作用,也是煲汤的重要调味料。
如今的莺歌海盐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更是一处独特的旅游胜地。每年5、6月份是产盐旺季,那时整个盐厂堆满了盐山,一片雪白,极其壮观。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盐工们收盐的场景,感受那份勤劳与智慧。盐场内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老式大型发电机、旧时的盐仓和火车,诉说着过去的奋斗故事。
近年来,莺歌海盐场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开发了“盐文化+盐产品”的特色旅游项目。2020年,海南控股莺歌海党建文旅基地投入使用,打造出集红色精神、民宿、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项目。游客既可以参观盐田,了解制盐工艺,又可以品尝盐焗鸡、盐焗虾等特色美食,还可以入住主题酒店,体验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千年古镇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莺歌海盐场不仅见证了海南盐业的发展历程,更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这片银色的海洋,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几代盐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承载着海南人民的奋斗精神与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