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茗翻车看玩梗之道:如何巧妙融入梗,提升文案创意
从古茗翻车看玩梗之道:如何巧妙融入梗,提升文案创意
近日,知名茶饮品牌古茗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员工谢罪”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三名员工因“不放吸管”“不放坚果碎”“不放盖子”等原因被判处“有罪”,身挂纸质“谢罪牌”,手戴双杯杯托“手铐”,面向镜头忏悔自己的“罪行”。这一看似“幽默”的玩梗方式却引发两极分化评论,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对员工的不尊重,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很好玩啊,员工是笑着说话的,也没有不乐意的感觉啊”。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品牌在玩梗时可能面临的困境,也提醒我们:玩梗虽好,但也要讲究技巧和分寸感。那么,如何才能巧妙地玩梗,既不失趣味,又能避免踩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玩梗的重要性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玩梗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之间重要的社交货币。一个恰到好处的梗,不仅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对话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正如一位知乎网友所说:“梗,一般短小,有暗号般丰富含义,表述巧妙;梗具有建立文化连接的能量,让人在理解的一瞬间很容易有‘被戳中’的感受。”
玩梗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增强互动和认同感:在交流的过程中玩一个双方都知道的梗,能增强对方对你的认同感,认为你们是一个圈子的人,从而迅速拉近距离。
独特的表达力:类似我们中国的成语,能在只言片语中表达较为丰富的信息,富含乐趣又提高了社交的效率。
缓解压力:网梗诞生之初其实不像如今这般复杂。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网民借助网络更好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这恰恰体现了网络无限的潜力与创造性。对于玩梗这一行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可否认,它确实给我们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玩梗的技巧和方法
既然玩梗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玩出水平,玩出艺术呢?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几种实用的玩梗技巧:
基本技巧
呈现:将当时搞笑的情况直接演出来,这样一定是比你转述出来效果更好,跟更让观众清楚当时的情况。
对比:通过做对比更容易将事件的本质和特征显露出来,特别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件的比较,更加能够体现出事情的特质,给观众留下印象,也会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巩固。
假设:分动机假设和后果假设两种。动机假设就是对不合理现象的动机进行猜测;后果假设则是探讨如果这样会怎么样。
混合:把多个场景混合起来,产生一种喜剧矛盾的效果,就是这种不合理给他换一个场景是怎么样的,如果是可以尝试的,效果是怎么样的呢?
夸张:基于现实去进行夸大和遐想,是非常容易写出戏剧性的技巧。
实用工具
- 谐音梗:永远不过时的经典,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找到属于你的谐音梗。
- 网络段子:有大量的网络段子和梗,想在文案中加入梗又不知道用什么,可以参考。
- 押韵词典:输入你想要的韵尾/押韵词,轻松实现押韵。
- 藏头诗生成器:偶尔用一下几行短句的藏头诗也很不错。
- 梗百科:专门收录网络梗的百科网站,帮助你了解各种梗的来源和用法。
成功案例
张颂文成为“小米影像探索家”:借助热门电视剧《狂飙》的热度,小米邀请演员张颂文担任“影像探索家”,网友纷纷借用剧中台词创作各种梗,让营销活动火遍全网。
肯德基“疯四文学”:通过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幽默的表达方式,肯德基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文案,让品牌更加贴近年轻消费者。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不仅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还成功带动了各大奶茶品牌的销量,成为秋季营销的经典案例。
如何避免生硬玩梗
虽然玩梗能带来很多好处,但如果不当的玩梗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避免生硬玩梗:
了解目标受众:不同的群体对梗的接受程度不同,了解你的受众才能更好地与他们沟通。
保持品牌一致性:品牌在玩梗时要保持自身的调性,不要为了博眼球而牺牲品牌价值。
把握好尺度和分寸:玩梗要适度,避免过度营销,否则容易引起反感。
避免过度营销: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产品,而不是为了玩梗而玩梗。
玩梗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社交智慧。掌握了玩梗的技巧,不仅能让你在社交场合中更加游刃有余,还能帮助品牌更好地与消费者沟通。所以,不妨多加练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梗王”吧!记住,玩梗的最高境界不是让所有人都笑,而是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