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写生之观察要义:整体与比较的艺术
色彩写生之观察要义:整体与比较的艺术
在色彩写生的领域中,掌握色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只是踏入艺术殿堂的第一步,而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则是开启成功之门的关键钥匙。毫不夸张地说,色彩观察法的正确与否直接主宰着作画的最终成败。在实际作画进程中,诸多错误的产生,除却技法层面导致的败笔,更多的失误根源在于眼睛观察判断的偏差。观察方法,从本质上讲,亦是画者的思维路径,唯有思维方法精准无误,方能进一步精确地驾驭色彩。
正确的观察方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色彩写生的道路。首先是整体观察。当一组丰富多样且错综复杂的静物呈现在眼前时,在光线与环境的交织作用下,物体的大小主次、色彩的冷暖明暗、前后空间的虚实等要素纷纷展露无遗,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依存、紧密连接又相互对立,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制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里,任何局部、琐碎、偶然的物体色彩现象,都必须遵循整体的规则。例如在物体众多的高光点以及所有暗部的重颜色中,在整体的框架下必然会依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亮与暗。具体操作时,可眯起眼睛,此时眼睛的视点会自然聚焦于主体物上,物体中的高光跳跃点便会有序地依次区分开来,其中最亮的仅有一点,其余亮点则依序减弱;而在审视暗部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物体中暗部的重颜色,通过持续不断地比较,从整体格局中精准定位最暗的部位,其他暗部的暗度也相应地依次递减。
反复比较则是观察色彩的核心手段之一。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色彩变化是相对存在的概念。若缺乏比较,便难以精准地甄别色彩间那微妙且细腻的差异。物体色彩的比较主要从色彩的三个关键因素入手加以区分:从色相维度来看,存在冷与暖的对照、暖与暖的对比以及冷与冷的对比;在明度层面,有明与暗的对比、暗与暗的对比以及明与明的对比;于纯度方面,则涵盖纯与不纯的对比、纯与纯的对比以及不纯与不纯的对比。这种比较方法通常被形象地称为 “九比较”。无论色彩多么复杂多变、扑朔迷离,只要严格依照此方法进行比较,都能够清晰地辨析出来。
与之相反,错误的观察方法恰似迷雾,使画者深陷困境。孤立地审视某一物或单一色彩,死死盯着物体的某个局部,这样就极难将所观察的局部与整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只是被动地照搬局部出现的一些偶然表象,见到红色就涂红色,看到绿色就涂绿色,全然不顾及色彩在光和环境作用下的动态变化。采用这种观察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既缺失色彩关系的和谐构建,也缺乏素描关系的合理架构。
画者明晰正确与错误观察方法的差异后,就应当始终从整体的视角出发,遵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去观察与表现色彩。在整体观察中感知色彩的宏观布局,在反复比较里捕捉色彩的细腻变化,如此,方能在色彩写生的艺术之路上渐行渐远,创作出富有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