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抢后如何保护个人财产安全?警察蜀黍支招
被抢后如何保护个人财产安全?警察蜀黍支招
从一个真实案例说起
2023年12月,南京市某公司会计接到一通自称税务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要到公司查账。随后,该会计被拉入一个QQ群,群内有公司“老板”和“股东”正在讨论项目,并询问公司账上流动资金情况。当“老板”指示会计向指定账户转账近500万元时,会计突然看到贴在电脑上的反诈提示,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骗局,立即停止了转账操作。
这起案件的成功阻止,得益于警方此前对财务人员进行的反诈知识培训。它不仅避免了一笔巨额损失,更凸显了个人财产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警方支招:如何防范个人财产安全
根据警方发布的防范建议,个人财产安全的保障需要从日常预防和遇险应对两个方面入手。
日常预防措施
关注安全信息:及时跟踪当地安全形势,关注警方和相关机构发布的安全提示。
避开危险区域:尽量避免夜间出行或前往偏远和治安状况较差的区域。
完善安防设施:安装视频监控和警报设备,有条件者可购买专业安保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不非法雇工,购买保险,减少现金使用和货物库存。
保持良好习惯:手机等电子设备开启定位功能,个人网络账号密码告知紧急联系人,车内安装定位系统,不时改变上下班路线。
遇险后应对方法
确保人身安全:避免激怒犯罪分子,不要与其发生冲突。
保持冷静:不要过多透露家底,尽可能记住犯罪分子特征、案发地点及受押场所。
及时求助: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并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求助。
信任警方:正确看待警方在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全力配合警方工作。
当前个人财产安全形势
2023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据威胁猎人发布的《2023年数据泄露风险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全网监测并分析验证有效的数据泄露事件超过19500起,涉及金融、物流、航旅、电商、汽车等20余个行业。其中,金融行业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数量最多的行业,航旅行业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数量也出现大幅增长。
从泄露数据类型来看,个人信息是数据泄露和黑产交易的最主要数据类型。2023年新泄露的中国公民个人信息数据约有34.5TB,合计586.8亿条。泄露渠道主要集中在匿名群聊、暗网等更加隐蔽和便利的渠道,其中Telegram和暗网占比高达92%。
典型案例分析
高校宿舍盗窃案:2011年12月,某高校学生吴某某发现某宿舍未锁门且室内无人,遂将三台笔记本电脑、两部照相机和两部手机偷走。这起案件凸显了个人财物保管不当和疏忽大意带来的风险。
电信网络诈骗案:2023年,南京市民吴女士遭遇“杀猪盘”诈骗,先后向骗子转账52万元,并准备再次转账7万美元。幸亏警方通过支付宝转账留言的方式及时提醒,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企业财务诈骗案:2023年12月,南京市某公司会计险些被骗转账近500万元,幸亏此前接受过反诈培训,及时发现并制止了诈骗行为。
这些案例表明,个人财产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街头巷尾,更可能潜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防范意识,掌握防范技能,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警方在行动
面对日益严峻的个人财产安全形势,警方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防范和打击力度。
预警劝阻:南京市警方通过96110反诈专线,24小时开展接警止付工作,去年预警劝阻拦截潜在受害人超过1.1万人,挽回损失8000余万元。
精准宣传:针对财务、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领域开展精准宣传和培训,通过反诈讲座、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反诈知识。
技术防范:开通“南京反诈中心”微信公众号,打造反诈宣传主阵地,针对高发类案和重点群体、行业,适时制作反诈条漫、视频、推文,深入剖析诈骗手法。
系统工程:将反诈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持续推进,与时间赛跑、与犯罪较量,全力守护百姓财产安全。
个人财产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通过学习警方发布的防范建议,了解典型案例,提高防范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钱袋子”。同时,也要相信警方在维护公民财产安全方面的努力和成效,积极配合警方工作,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