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GMP指南推荐:微生物挑战法操作全解析
药品GMP指南推荐:微生物挑战法操作全解析
微生物挑战法是药品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指南中推荐的重要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无菌制剂包装系统的密封性。通过在包装外部引入特定微生物,观察其是否能侵入包装内部,从而判断包装的密封性能。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无法用物理方法检测的复杂包装系统。
菌株选择
在微生物挑战测试中,菌株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2023年版《药品GMP指南 无菌制剂》以及USP <1207.2> Package Integrity Leak Test Technologies的推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首选的挑战菌株。原因如下:
体积小:铜绿假单胞菌的尺寸约为1.5~3.0μm×0.5~0.8μm,这种微小的体积使其能够通过微小的泄漏点,有效模拟真实环境中的微生物侵入情况。
活动性强:该菌具有鞭毛,运动能力较强,能够在液体环境中主动寻找泄漏通道,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标准认可:铜绿假单胞菌已被多个权威标准认可,如ATCC9027和CMCC(B)10104,这些菌株在化妆品和注射剂包装密封性测试中广泛应用。
测试方法
微生物挑战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样品准备:将待测试的包装系统(如输液瓶、西林瓶等)灌装培养基,并在正常生产线上完成压塞、轧盖和灭菌处理。
菌悬液制备:制备高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液,浓度需达到或超过1×10⁵ CFU/mL。通常采用TSB培养基培养5小时,然后通过离心和调整浓度来制备。
样品浸泡:将包装样品完全浸入菌悬液中,确保封口外表面充分接触菌液。根据《药品GMP指南(第2版)无菌制剂》,可以使用金属丝架固定试样容器使其倒置在菌悬液中。
压力条件模拟:在智能密封仪中施加特定压力。例如,先将抽滤瓶压力抽至真空度为25kPa并维持3小时,然后恢复至常压;再将容器置于压力为25kPa的正压环境下维持3小时,最后恢复至常压继续放置1小时。
消毒与培养:取出样品后,用含0.5%过乙酸的70%异丙醇消毒外表面,擦干残余菌悬液。然后将样品在30°C~35°C的条件下培养7天,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结果判断:如果包装内部未检测到微生物生长,则认为包装密封性良好;如果检测到微生物,则说明包装存在泄漏点。
注意事项
在进行微生物挑战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菌悬液浓度:需确保全程维持在1×10⁵ CFU/mL以上,以模拟生命周期中最差环境条件。
压力条件:应模拟实际运输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最不利条件,如高空运输时的低压环境。
数据可靠性:需符合GMP要求,确保数据和记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清晰可读取、可追溯、可保存。
生物安全:由于使用高浓度菌液,需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污染。
最新标准要求
自2024年2月1日起实施的团标TZJPA 002-2023《注射剂包装密封性检查 微生物挑战:浸入式暴露试验要求》对微生物挑战法提出了更详细的技术要求。该标准从试验程序、挑战容器、微生物选择、培养基选择和样品准备、取样、挑战悬液制备以及暴露试验条件等多个参数进行了规定。同时,强调了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性,要求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必须符合GMP要求,确保可追溯性和完整性。
微生物挑战法作为评估无菌制剂包装系统密封性的重要手段,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通过严格遵循GMP指南和相关标准,可以确保药品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无菌状态,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挑战法将在药品质量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