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真相大揭秘:从认知行为疗法到新型药物治疗
失眠真相大揭秘:从认知行为疗法到新型药物治疗
最新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12%被诊断为慢性失眠,这一比例在近年来持续攀升。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对此,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董事会主席、Mayo Clinic肺科和重症监护医学部门主任Eric J. Olson博士指出,提高对失眠的认识至关重要,因为患者能够分享和解决失眠问题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失眠的危害:远不止睡不好这么简单
失眠的症状包括白天疲劳或嗜睡、睡眠满意度低、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或焦虑、动力缺失等。研究表明,慢性失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会增加抑郁症、焦虑症、物质滥用、交通事故、阿尔茨海默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
科学治疗:从认知行为疗法到新型药物
认知行为疗法:首选非药物治疗方案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在2021年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强烈推荐使用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一种非药物、基于证据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影响睡眠的思维和行为来改善睡眠质量。
CBT-I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
- 认知重构:帮助识别和改变不利于睡眠的思维和感受,比如对失眠的焦虑或不切实际的期望。
- 刺激控制:创建一个无干扰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果无法入睡则离开卧室。
- 睡眠限制:减少在床上的清醒时间,重新建立睡眠效率。
-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或渐进性肌肉放松来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谨慎使用,关注副作用
在非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目前,一种新型药物——orexin受体拮抗剂,为失眠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大脑中保持警觉的orexin化学物质发挥作用,但同样存在风险和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安眠药都可能带来风险和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即在推荐剂量下效果减弱,甚至让人感觉没有药物就无法入睡。有些药物可能在睡眠中引发行走、进食甚至驾驶等行为。大多数药物会导致次日嗜睡,通常只建议短期使用,且需要逐渐停药。
结语:科学应对,提高生活质量
面对失眠这一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从Eric J. Olson博士的专业观点来看,通过科学的方法,如CBT-I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症状。但关键在于提高对失眠问题的认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遭受失眠困扰,请不要犹豫,尽早咨询专业医生,让科学的治疗方法帮助你重获高质量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