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算力发展报告:智能算力增长迅猛,中国“东数西算”工程进展
全球算力发展报告:智能算力增长迅猛,中国“东数西算”工程进展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算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全球算力规模持续稳步扩张,尤其是智能算力的高速增长态势引人瞩目。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凸显出东部算力需求大而西部相对较小的特点,同时各省份算力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紧密相关。此外,超能云终端的应用也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带来新机遇。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及我国的算力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超能云终端的重要作用。
全球算力扩张,智算翻倍。AIGC 促智算增长,2023 年全球算力总规模 910EFLOPS,我国东部智算中心多。
全球算力规模持续稳步扩张,其中智算更是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以 AIGC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大模型训练等崭新需求与业务的强势崛起,有力地推动着全球智算规模展现出高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据中国信通院的测算结果,截至 2023 年年末,全球算力总规模约达 910EFLOPS,同比增长 40%;而智能算力规模则高达 335EFLOPS,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 136%,其增速远远超越了算力整体规模的增速。
近年来,全球算力规模稳步扩张,尤其是智能算力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全球不同类型算力在 2021 年至 2023 年的发展变化。
全球算力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智能算力增长最为迅猛,通用算力稳步发展,超算算力相对增长较为缓慢。
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析,从 2021 年到 2023 年,通用算力从数据上看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到 2022 年和 2023 年,其数值分别为 498 和 551,增长较为稳定。这表明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通用算力始终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满足着各类日常业务和传统计算需求。
智能算力的增长则令人瞩目。2021 年智能算力数值约为 113,到 2022 年增长至 142,而在 2023 年更是飙升至 335,同比翻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以 AIGC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训练等新需求、新业务的崛起。这些新兴领域对智能算力的需求巨大,推动了智能算力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超算算力在这三年中的增长相对不那么突出。2021 年和 2022 年数据分别约为 10 和 24,到 2023 年虽有所增长,但与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相比,增长幅度较小。超算算力主要应用于高端科研、复杂模拟等特定领域,其应用场景相对较为局限。
全球算力主要由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组成。通用算力作为基础,满足广泛的日常计算需求;智能算力则在新兴技术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超算算力针对特定高端需求提供强大计算能力。三者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全球算力体系。
按照重要性顺序分析,智能算力的高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算力将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通用算力的稳定增长也不可或缺,它为各个行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超算算力虽然重要性相对较低,但在特定领域的重大科研和复杂计算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应继续加大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智能算力领域。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进智算中心建设,提高智能算力的供给能力。同时,也要注重通用算力和超算算力的协同发展,以满足不同领域的计算需求,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繁荣和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东数西算”显东部算力需求大,西部较小。
根据“东数西算”工程的数据枢纽及数据中心布局,以及IDC统计的服务器出货量及预测数据,未来几年内,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将继续占据服务器需求前三的位置,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尽管西部地区的数据枢纽和数据中心规划增加了对服务器的需求,但总体规模仍远小于东部地区。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数据中心建设情况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数据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多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数据中心位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服务器的需求量随时间保持平稳增长,其中京津冀地区的年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36.7万台,长三角和广东省的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98.0万台和67.4万台。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需求较为平稳且规模较小。
总体上,我国数据中心分布与算力硬件需求呈现“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的地域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算力硬件需求方面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而西部数据中心建设对算力硬件需求的提升效果有限,整体保持稳定。
依据中国算力发展指数2.0的评估方法,结合各城市的算力基础设施规模、技术发展水平、产业应用发展水平等指标计算各城市算力发展指数,以此给出我国算力二十强市榜单。其中北京、上海的领先优势明显,广东、江苏入围城市最多。
各省份的算力发展水平与其经济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突显了算力在推动各省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各省份的算力发展指数与其经济规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显示出算力在推动各省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那些数字经济和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省份,其算力发展的水平也相应地位于前列。当算力发展指数提升1点,数字经济会增加约570亿元,这大约占到了全国数字经济规模的1.14%;同时,地区生产总值也会增长约1285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06%。然而,从整体来看,2022年算力对数字经济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推动作用相比2021年有所减弱,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四大因素:
首先,随着算力的不断增长,其边际效应逐渐变得明显,导致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
其次,算力增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算力建设完成到其发挥最大效用需要1到3年的时间。
第三,算力的经济增长需要新的需求和新的应用来驱动。与大领域全面的升级相比,细分领域的应用升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下沉所带来的经济提升并不如人工智能本身的推动作用大。
最后,2022年我国多地面临的疫情高发和严格的封控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根据各省份的算力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供给驱动型、需求拉动型和协同发展型三类。具体来说:
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供给驱动型省份,其本地的算力和算力产业规模都较大,且算力环境良好,为其他省份提供了算力消费和行业应用的支持。这些省份正在加速推进先进算力的绿色集约化发展,并加强核心骨干网络的建设,力求充分发挥其算力枢纽的作用,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更为快速和便捷的算力资源。
以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为代表的需求拉动型省份,其本地的算力需求较为旺盛,且在算力的消费应用和行业应用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省份会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科学规划,以更为前瞻性的方式来推进智算中心、超算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河北、浙江、重庆等为代表的协同发展型省份,其数字经济与算力呈现协同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这些地区一方面会继续吸收算力中心城市的算力溢出效应,以壮大自身的算力规模;另一方面也会深入挖掘区域内的算力应用需求,力求充分发挥算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超能云终端的应用将推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
超能云终端在企业中的部署和应用将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包括制造、能源、教育、医疗、政府在内的各个传统行业实现赋能。这将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传统企业的效能,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超能云终端的应用还将推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助力其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因此,超能云终端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
根据IDC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超能云终端市场总量达351万台,未来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市场规模将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至2025年市场总量将超过130万台。IDC认为超能云终端前景看好,主要归因于节能高效、业务连续性、数字化智能化、云优先策略等市场驱动因素。
超能云终端有助于减少企业IT基础架构的整体能耗,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落地,测定碳排放量并追踪整个生态链中各级别供应商的碳排放,实现统筹与优化,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超能云终端的部署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方面的布局,以应对能源转型的诉求。此外,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是推动超能云终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推进,数字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塑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智能化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以AI、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主要途径,需要大规模的性能密集型计算作为支撑。超能云终端的部署能够对企业的数字资产实现高效统筹,从而为云端的加速计算提供良好的条件,使执行大部分工作负载的处理器资源得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部署。最后,企业倾向于选择“云优先”的战略来迎接未来的挑战。顶层设计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企业需要在战略的层面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而后以此为蓝图,对IT架构进行整体改造,这一过程会对云基础设施及相关解决方案服务提出大量的定制化需求,同时辅以企业内部的人员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对业务数据流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