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到校园:如何普及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从社区到校园:如何普及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我从未想过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身边,直到有一天……”这是一位未成年受害者的心声。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悲剧时有发生。据最高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奸未成年人犯罪17918人,起诉猥亵儿童犯罪6332人,起诉强制猥亵、侮辱未成年人犯罪2147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在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儿童之家,一场特殊的法治教育活动正在进行。北京市京师(长沙)律所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黄春香律师,正在为孩子们讲解性侵害的定义、如何科学认识自己的身体、怎样拒绝他人以及如何寻求帮助等知识。这是黄春香律师多次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活动的一个缩影,她还曾在中南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热点事件引入校园欺凌和性侵防范知识,并在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法律审判过程。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实用的自我保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边界感。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人人有责,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然而,仅仅依靠社区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承担起普及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的责任。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这项教育呢?
首先,需要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或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课程内容应该涵盖身体认知、性教育、网络安全、防欺凌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创新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除了传统的讲座和视频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审判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再次,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家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建立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机制,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黄春香律师在一次活动中提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和谐。”这句话道出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期待,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