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的中枢性疼痛,如何处理?这篇说全了
卒中后的中枢性疼痛,如何处理?这篇说全了
脑卒中后的中枢性疼痛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病例,详细介绍了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处理策略,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5 岁,在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血栓栓塞性右侧丘脑腔隙性梗塞」,导致左侧肢体无力和麻木。复查 MRI 结果显示(见图 1),住院期间经过积极治疗后,虽然乏力症状完全好转,但仍遗留左侧烧灼痛觉过敏。经多次评估,临床诊断为「丘脑疼痛综合征」。
图 1. 患者 MRI
知识拓展
什么是中枢神经性疼痛?
中枢神经性疼痛(Central neuropathic pain , CNP)是由中枢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病变或疾病引起,常见原因包括脑损伤、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症或相关的神经炎症。CNP 的特征是自发性持续性疼痛或间歇性疼痛,可能伴有诱发性疼痛。疼痛通常出现在感觉改变的区域,尤其是对热刺激。临床上,从近端到远端身体区域的疼痛强度呈梯度变化,远端疼痛强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将 CNP 与神经系统患者中存在的其他疼痛来源区分开。
图 2. 感觉异常和中枢神经性疼痛的分布
中枢神经性疼痛的机制
中枢神经性疼痛可分为自发性疼痛和诱发性疼痛:
- 诱发疼痛:是一种需要刺激才能引发病理性疼痛反应的疼痛,包括超敏反应、异常性疼痛、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冷异常性疼痛以及触觉超敏反应。
- 自发性疼痛:产生于易激惹和兴奋的躯体感觉通路区域,轻微伤害性刺激后出现的后感觉和过度疼痛反应。
图 3. 不同临床疼痛表型及机制
中枢性疼痛如何诊断?
中枢性疼痛的特征是自发性持续性疼痛,患者通常描述为烧灼、刺痛、挤压、冻结或点击样感觉,或者可能是阵发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或多发性硬化症中的 Lhermitte 征。这些特征可能伴有诱发疼痛,如冷诱发疼痛和/或触觉诱发疼痛。感觉丧失通常涵盖比疼痛区域更广泛的区域,即疼痛嵌套在更大的躯体感觉缺陷域内。
诊断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级系统来获得不同确定性水平的诊断,并逐步排除其他类型疼痛,最终明确诊断。
图 4. 中枢神经性疼痛的分级系统
辅助检查方面,结构性 MRI 和 C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是 CNP 患者病变检测的主流方法。CT 扫描可以发现瘢痕(神经胶质增生)和亚急性期卒中、脑肿瘤及结构异常,而 MRI 则对白质病变相对敏感,因此是脊髓成像的金标准。
如何治疗?
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性疼痛的治疗是针对症状的,旨在缓解疼痛,而不是针对病因。而对于病因的治疗,需要采用多模式方法。
药物治疗
- 一线药物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 二线治疗:具体药物见表 2。
- 三线治疗:具体药物见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