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牡丹亭》:梦境角色扮演的艺术魅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牡丹亭》:梦境角色扮演的艺术魅力

引用
三联生活周刊
12
来源
1.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78635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144635
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490574793493336
4.
https://new.qq.com/rain/a/20230609A01IY600?no-redirect=1
5.
http://www.cllc.gxnu.edu.cn/gdwx/2018/1204/c2451a53783/pagem.htm
6.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sdxb-shkx200302003
7.
http://136.qikan.qwfbw.com/lunwen.jsp?nid=3082
8.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TopicArt?id=yulf20240724&ArticleSourceType=QK
9.
http://www.txzjng.com/m/view.php?aid=821
10.
http://enews2.kmu.edu.tw/index.php/Enews26_%E7%89%A1%E4%B8%B9%E4%BA%AD%E8%AA%AA%E9%9D%92%E6%98%A5%E5%A4%A2%E2%80%94%E2%80%94%E8%99%9B%E5%AF%A6%E4%B9%8B%E9%96%93
11.
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726/6901095.shtml
12.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7104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梦境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而且意义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表现手法来看,它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一是展示愿望需要满足的心理过程,二是表现人物情感更真,三是揭示人物内心更深。从作家创作意图来看,它表达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关怀。一方面把走进梦境视为步入新生命,一方面把梦中自然情欲的描写作为一种自我本质力量外化的人生要求和冲动来表现。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其主张“至情”论有关。

01

梦境:全剧的构思枢纽

《牡丹亭》的梦境描写,形式上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内涵更深刻,意义更丰富。从剧本结构来看,杜丽娘这个梦,是剧情发展的一个关键。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结构第一”。的确,一个剧本有了好的情节,但能否有效地吸引、感动观众,组织安排的艺术技巧,即结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牡丹亭》正是重视了梦境在全剧结构中的作用,巧思妙构,使全剧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精彩起来,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先从纵向来讲,梦境的描写,是链接现实社会与冥间生活的重要环节。《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有论者说,可以杜丽娘的伤情、梦情和殉情而分为现实之境,梦中之境和冥间之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剧情我们知道,杜丽娘的梦情出于伤情,又以殉情为结局。也就是说,杜丽娘之梦,可以认为既是前十出戏的内容,即杜丽娘枯燥乏味、单调空虚生活的结束,又是后来追求爱情,反抗斗争经历的起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从小接受封建统治阶级教育的严格训练,白天睡觉被父亲指责为违反家教,衣裙有成双花鸟,父母又担心引动她的情思。她的生活不是“长向花阴课女工”,终日绣房,就是随腐儒诵诗书,识礼教。住官衙三年,居然连后花园都没到过,沉闷压抑的生活环境,空虚寂寞的精神生活,使青春年少的杜丽娘感到抑郁、愁苦。尤其是与春香偷偷地游赏了后花园春色之后,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泻而出。《惊梦》中[皂罗袍]之后的三支曲子,集中写出杜丽娘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正面揭示了她在满园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其中有惊诧:“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有感概:“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有悲叹:“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有幽怨:“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随着人物心理的层层展示,我们看到杜丽娘游园兴致由高转低,变为感伤,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则是由弱变强,最后毅然离开满目春色的园子。这正标志着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发展到了最高峰。由于对现实的失望,又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好将希望寄托于梦境。这样写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千般爱惜,万种温存”,便成了前面情节自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梦境表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和对爱情的期待,反映了她的理想和愿望。而这种理想与愿望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觉醒了的杜丽娘又不可能再回到那死气沉沉的“闺塾”之中。她说:“心内思想梦中之事,何曾放怀?”显然,梦中的理想爱情,成了她斗争的力量源泉。于是为爱情燃烧,为爱情牺牲,为爱情复活,为爱情斗争,生死以之,一发而不可收。另外,“惊梦”之前,主要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而“惊梦”之后,为表现杜丽娘追求理想爱情,不屈不挠,更多的出现了非现实的描写,如“冥判”、“魂游”、“冥誓”等等,浪漫主义色彩异常浓重。这前后部分风格特点,应当说是截然相反的,然而由于“惊梦”中梦之描写,使它们得以融会贯通,不同风格的两大部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

从横向来看,梦境的描写,是塑造杜丽娘形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杜丽娘是《牡丹亭》的主角,为了全面地、立体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作品至少从现实、梦境及冥间等方面多管齐下,对杜丽娘进行多侧面的描写。现实中的杜丽娘压抑沉闷,梦境中的杜丽娘青春奔放,变成鬼魂后追求理想,勇敢顽强。由杜丽娘在真实社会与虚幻世界的不同,来强调当时社会中闺女性格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精神负担的沉重和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使人物在向读者、观众展示她的不同侧面时,活生生地站立起来了。换句话说,杜丽娘正是被这些如同主要骨架的几个方面支撑起来的,缺一不可。试想,如果删除“梦”的描写,那么不仅使杜丽娘的反抗行为失去思想依据,而且人物因此变成干瘪的,没有灵魂的传声筒。可见梦作为全剧构思中的枢纽,它本身就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促进人物性格的成长。

众所周知,处理好幕与幕、场与场之间的关系,是戏剧结构的基本任务。线条结构与团块结构是东西方戏剧常见的两种形式。前者注重事件纵的发展线索,因果的逻辑性,脉络清楚、线索单纯。后者则强调情节的横的铺叙,幕与幕、场与场之间有较大的间断性或跳跃性。由上分析来看,《牡丹亭》的梦境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令线条、团块结构合壁统一起来了。它以我国传统戏曲的线条结构为基础,适当地吸取了团块结构的特点,即在情节顺时而进,有头有尾的同时,插入时间、空间均跨越现实的梦境描写,纵的过程似乎淡化了,而横的场面得以写够写足。这时重点放在了非现实人物的登场表演,一段才子佳人的痴痴情爱,被表现得艳丽动人,淋漓尽致。看上去,这一梦境描写,或言这一团块,如同一粒散落的珍珠,然而,又由于它是服从于全剧的主题与人物塑造的,所以,梦境描写的安排,使全剧形成一种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状况,极具“草蛇灰线”之妙。布莱希特在《戏剧小工具篇》中说:“布局是戏剧的灵魂”。《牡丹亭》能够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的确与汤显祖成功地运用“梦”来作为结构这部传奇的关键是密不可分的。

02

梦境:人物内心的窗口

从表现手法来看,“梦境”的描写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展示。运用梦境描写进行文学创作,这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所惯用的手法。历代戏曲作品中描写梦境的作品比比皆是。当然有的梦是吉凶祸福的预示,更有一种是将梦作为情感活动来描写的,即通过梦境来实现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及内在心理的刻画。

心理学认为,做梦是一种心理现象。人在睡眠时,之所以做梦,是大脑皮层上原有痕迹复活的结果。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大脑活动非常活跃,白天的活动在大脑皮层上都会留下痕迹。在睡眠状态时,没有意识的调节控制,这些留下来的痕迹就进行自由的联系,这就构成了梦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研究梦的工作成就时,指出梦“乃是将思想变为视象(visal images)”。所以,在我国早就有人把梦视作为人自身的一种情感活动或思维活动。认为夜梦是昼想的结果。

在《牡丹亭》中,梦境不仅是杜丽娘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她内心深处真实欲望的展现。通过梦境,汤显祖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杜丽娘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她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03

梦境与现实:压抑与解放的对比

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是《牡丹亭》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现实中的杜丽娘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之下,她的生活被严格限制在闺房之内,精神世界极度压抑。而梦境则成为了她逃离现实、追求自由的途径。在梦中,杜丽娘展现出了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一面:她大胆追求爱情,与柳梦梅相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

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也体现了人性对自由的渴望。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汤显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对自由、爱情的永恒追求。

04

艺术价值与影响

《牡丹亭》通过梦境描写展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人性解放的呼唤。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手法来看,《牡丹亭》的梦境描写展现了汤显祖的创新精神。他将梦境作为结构全剧的枢纽,通过梦境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这种手法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同时,梦境描写也体现了汤显祖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他通过离奇的幻想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牡丹亭》在明代剧坛上独树一帜,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在思想上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种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牡丹亭》中的梦境描写不仅是剧情发展的关键,更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封建社会矛盾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梦境,汤显祖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情感,也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牡丹亭》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