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花生药用秘籍: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应用
《本草纲目》中的花生药用秘籍: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应用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个熟悉的谜语,道出了花生的形态特征。在《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古代药物学巨著中,花生被赋予了独特的药用价值。李时珍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这种看似普通的坚果,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零食,更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中药材。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中医认为,花生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其主要功效包括健脾养胃、利肾去水、理气通乳等。《滇南本草》中记载:“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清代《药性考》则进一步区分了生用和炒用的功效:“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
营养价值与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花生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高达53%-72%,亚油酸占13%-26%。这些不饱和脂肪酸能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生长发育,降低血胆固醇,对预防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显著功效。
花生的蛋白质含量也相当可观,是小麦的2倍、大米的3倍、牛奶的7倍,被誉为“植物肉”。其所含的赖氨酸能提高儿童智力,谷氨酸和天冬氨酸能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
此外,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B族以及多种矿物质,如钙、磷、铁等。这些营养成分共同作用,使花生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保健功效。
花生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
花生的药用价值不仅限于果仁,其红衣、叶子、壳等部位也各有其独特功效。
花生红衣:即花生的种皮,味甘、涩,性平。具有收敛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及血友病、类血友病等。
花生叶:具有昼开夜闭的特性,能安眠助睡,对失眠尤其是老年失眠有明显效果。同时,花生叶还具有养胃护胃、补养肝肾、解酒排毒等功效。
花生壳:洗净晒干后可敛肺止咳,对久咳气喘、咳痰带血有一定疗效。花生壳煮水代茶饮,有助于保护心脏、平稳血压。
食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花生的食用方法多样,但需注意适量。新鲜花生味甘甜,性偏凉润,清燥润肺化痰的效果最好;干花生含油量较高,润肠通便的效果最甚;煮花生性温和,补益脾胃功效最佳。
食用花生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18粒花生相当于一勺油的热量。
- 高脂蛋白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 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花生。
- 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患者应禁食,以免加重病情。
- 花生易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菌毒素,因此千万不要食用已霉变的花生。
现代应用与科学价值
在当代,花生的药用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提取物被用于制备多种中成药,如益血生胶囊、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等。同时,花生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中,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本草纲目》到现代医学,花生的药用价值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创新。这颗被誉为“长生果”的坚果,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继续在当代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药材,花生都以其温和滋补的特性,为人们的健康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