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化意识的历史脉络
电影工业化意识的历史脉络
电影工业化是电影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从好莱坞的崛起,到中国电影工业的早期探索,工业化意识在电影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探讨电影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及其对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
前言
工业化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创作理念的更新,更是一个民族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在电影产业全球化背景下,好莱坞电影工业不仅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电影观念、电影美学等方面也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其工业化意识正在快速发展之中。
中国电影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通过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意识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电影实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供借鉴。
工业化与美国电影
美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高度集中,在好莱坞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电影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三个集中”。
电影工业化需要巨额资本和技术的支持,资本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电影制作公司,另一个是影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电影制作公司的成立,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
1920年,美国电影生产开始向工业化模式转变,1903年芝加哥“华特迪士尼制片公司”成立;1917年成立“米高梅影片公司”;1918年成立“华纳兄弟公司”。这些公司在电影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地位。
1918年4月17日,芝加哥《先驱报》发表文章称:“只要看一下好莱坞的工厂就会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他们在世界各地拥有各种各样的工厂。这些工厂可以做任何事情:生产、运输、装配、制造和销售汽车;制造轮船;制造坦克和飞机;制造枪炮;制造炮弹和子弹;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和火箭。”
“好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它在全世界拥有500多家分厂和制作中心,有超过一万名工作人员,每年生产超过一千部影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机器制造厂。它拥有全世界最多、最好的摄影棚、放映厅、摄影师和制片人。”
到1917年末,“华特迪士尼制片公司”成为美国第二大制片厂,仅次于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
在好莱坞早期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资金集中。资本集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电影制作公司的成立,二是电影拍摄器材、设备、道具、服装等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其核心问题是资金集中。
其次是技术集中。在电影制作技术上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影机的研发与使用;二是摄影技术;三是特效技术;四是配音技术;五是声音后期制作技术。
最后是人力资源集中,这一点在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之后,美国电影进入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电影工业化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
美国电影工业化以好莱坞为中心展开,首先以美国本土市场为依托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结构。
从剧本创作到制片、拍摄、发行等环节均在好莱坞完成,这一产业链条基本上决定了好莱坞作为美国文化产业和电影产业中心的地位。其次以好莱坞为中心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产业集群。
好莱坞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以好莱坞制片厂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传媒业;二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休闲服务业;
三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娱乐业和相关产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一是制片、发行、放映等影视娱乐业;二是与影视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广告业、传媒、出版等行业;三是与影视娱乐相关的旅游业、娱乐业等行业;四是与影视娱乐相关的其他行业。
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发达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才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影市场。这也使美国在国际上拥有强大文化输出能力和经济地位。
好莱坞电影工业化
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也是美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自1890年美国第一家电影院诞生以来,电影成为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影市场的扩大,美国电影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好莱坞电影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商业片、艺术片、纪录片等;在形式上,则包括:长片、短片、纪录片等。
1907年,好莱坞电影工业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部有声影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问世。
自此,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产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了日本、欧洲等地电影产业发展中成熟的经验。
1908年,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是对美国电影工业化初期的探索,影片在表达形式上则大量借鉴了当时欧洲纪录片和新闻片创作经验。
1913年,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太空漫游》成为好莱坞第一部商业大片,标志着好莱坞工业化风格开始形成,从此之后,好莱坞在内容、形式上全面走向商业化道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好莱坞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好莱坞逐渐摆脱了单一故事片发展模式,开始向多层次、多类型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商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加强,好莱坞开始把电影产业中各部门逐渐集中到一个中心来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
在这一阶段,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好莱坞在制片、发行、放映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和完备的体制。
从制片角度来看,好莱坞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和完备的制片管理模式:制片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独立于政府和媒体机构之外的财产权利和经营权利;
制片公司由若干个管理部门组成:制片部门负责电影生产前的拍摄准备工作;发行部门负责电影发行;放映部门负责电影放映。
好莱坞公司通过内部管理结构来控制整个制片流程:制片公司由多个部门组成:剧本组、摄影组、剪辑组、放映组、演员组等等。这些部门都是独立于制片厂之外的机构,其任务是对拍摄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
东方电影工业的发展
我们的东方电影工业也曾经面临着与西方一样的困境。这一困境是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西方电影工业遭遇的危机相似,但是,中国电影工业却比西方早了近一个世纪。
19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受到关注。1895年,郑正秋拍摄了《定军山》(又名《定军山》),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此后,吴永刚、唐云来、陈木胜等人陆续拍摄了多部有声片,《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尽管中国电影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形成规模,但1923年,陈大悲等人组织拍摄了一部短片《夜宴》,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5年陈大悲等人又拍摄了短片《舞台》和《马路天使》,这两部影片的成功表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有了雏形。
1930年代初期,上海电影界发生了一次大的整顿活动,许多影片被停办或者被改编。除了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影业已经走向了商业化和企业化。
1932年3月21日下午4点左右,上海电影工作者联合会在虹口公园内举行大会,通过了电影工业联合协会章程,并通过了一批会员名单。
章程规定:“本协会为一个全国性的电影行业协会,会员按其性质分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合作社等数种;为推进我国电影工业之发展及组织影片的生产与发行等工作;以研究国产影片为主;以联络交流、举办竞赛、演出活动、介绍技术为目的。”
当时的上海电影业是由政府管理的,这就为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企业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工业的组织形式是非常松散的,除了《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联合宣言》之外没有任何书面文件或者正式规章。事实上当时中国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厂。
1931年11月13日上海沦陷后,中国电影工业受到严重打击。上海电影界联合会也不得不于11月14日举行第二次大会,宣布“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和“中国电影联合总公司”两个组织合并为一个新组织。这个新组织叫“中国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的竞争力,以期实现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企业化与社会化。
联华影业的主要负责人是黄自、顾纪梦等人。黄自曾在1936年参加《大公报》和上海左翼剧社主办的《戏剧新报》,发表过不少影评文章。
他后来成为电影界著名的左翼电影人。顾纪梦是上海最早从事电影教育和电影研究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1932年出版过一部关于中国电影史的专著《中国电影史》(1933)。
总结
综上所述,电影工业化的发 展是一个逐渐成型的过程,最初的电影工业化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工业化”,而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则主要表现在工业技术的研发、工业制度的建立和工业观念的普及等方面。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工业技术”和“工业制度”的认识,工业化意识对电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化意识,才能有更高质量的电影产品;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化意识,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来推动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