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渚湖湿地:从“垃圾湖”到生态旅游胜地的蝶变
下渚湖湿地:从“垃圾湖”到生态旅游胜地的蝶变
“东方宝石”朱鹮在湖畔翩翩起舞,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水质稳定在Ⅱ-Ⅲ类——这是如今的下渚湖湿地公园。然而,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垃圾湖,1/4水域被水葫芦覆盖,1/3水域用于网箱和珍珠养殖,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
作为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湿地的生态修复之路堪称典范。自2013年起,当地以“五水共治”为引领,实施了“截、清、治、修、管”五大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湿地生态修复的新路子。
在源头截污方面,下渚湖湿地先后实施了珍珠养殖整治、生猪养殖整治等措施,实现了湿地红线范围内农业养殖的全面退出。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创新推行“一根管子接到底”的“五位一体”治理模式;在环卫保洁方面,建立了“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
最具创新性的当属“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模式。通过构建“水生植物-浮游生物-鱼虾贝类-微生物”的完整水生态系统,下渚湖湿地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打造了一道独特的水下景观。目前,环湖已建成1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在Ⅱ-Ⅲ类。
生态的改善带来了显著的旅游价值提升。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景区内不仅有湿地观光、水上森林漫步等自然体验项目,还开发了湿地观鸟、芦苇荡探秘等特色活动。游客既可以乘船深入湿地,近距离感受自然魅力,又可以租借自行车、望远镜等设备,享受便捷的游览服务。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反哺了生态保护。一方面,通过门票收入和周边农家乐集群的收益,为持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游客的增多也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据统计,得益于良好的水生态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渚湖周边的“水精灵”青虾品牌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
下渚湖湿地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既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能发展好乡村旅游,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