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朝代,理学的兴起为童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探讨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兴盛及原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光芒四射的朝代,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因为文化兴盛,所以蒙学教育也兴盛发展。蒙学教育也在思想和文化上反作用于宋人,短时间内涌现出张载、朱熹等许多既是理学大家又是蒙学教育家的文人。在学有所成之后,他们通过编撰蒙学教材或讲义加入到蒙学教育中,加上统治者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蒙学快速兴盛。
那么,促进蒙学兴盛的原因还有哪些?
借助古籍与实地考察,可得出以下几个原因,分别是统治者的推动、教育制度的改革、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蒙学教育的自我革新等。
宋代虽然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科技发展欣欣向荣的迹象,但依旧不能摆脱被周边蛮夷骚扰和内部社会问题带来的统治危机,宋人在解决这个危机上走了许多弯路。在唐末宋初时期,宋政府为了恢复国力,实行了自由化土地政策,如此不顾宋民生活的政策,导致民间贫富差距拉大,许多人无家可归。再加上灾荒频发,贫民先是变成饥民,再是变成盗贼或流民,治安问题更加严重,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恢复治安与稳固统治,宋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希望以文治人。于是,统治者将符合统治和社会需要的伦理道德要求灌输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童蒙教育中,统治者投注的重点更多。恰好,理学符合统治的需求,统治者对二者同等重视,继承和贯彻了《周易》中的“蒙以养正”,对民众的文化感化教育和蒙学教育都有极大的推动意义。除此之外,文人士大夫喜爱吟诗作对和参加诗社,一定程度上促进文风的昌盛,统治者对此十分支持。
为了将这个文风坚持下去,统治者重视如儒学教育和文风熏陶,整个社会都形成崇文重儒的良好风气,出现“学校遍天下,海内民众皆文质彬彬”的教育盛况,这是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接着来看第二个原因,从晚唐到宋初,古代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该变革使宋政府极度重视道德感化。因为租佃制和自由化土地政策的存在,个别宋民为了维持生计,只得从事专业或者兼业经营。这就会产生资源争夺问题,为了发家致富,大家不由自主的选择走弯路,杀人越货和坑蒙拐骗等恶劣现象层出不穷,治安与孩童认知都会因此出现大问题。
从而伦理不正,道德败坏,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的,唯有教育,且必须是蒙学教育,张载和朱熹等理学大家都将童蒙教育视为道德感化的重要阶段。有了统治者和文人大家的重视,宋代教育制度开始改革,并越来越健全,从范仲淹过后,大规模兴学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蒙学教育自此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规章制度。再加上宋政府对科举制度的继承和传承,理学变成科举考试的内容后,蒙学教育的发展速度更快了,理学在其中充当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最后来看第三个原因,要想看一个东西是否流行或者兴盛,就要看它的社会面普及与否,反之亦然。
通过这个理论,可以得出宋代蒙学兴盛的重要表现就是社会面的普及,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国子监,亦或是在地方州县,都能看到蒙学的教育“基地”。它在宫廷处称“宗学”,在国子监和地方州县称“小学”,既然社会面普及,那么必要措施也要跟上,比如印刷教材和讲义的工具,在现代称“打印机”,在那时则称“印刷”。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童蒙教育的发展,它的发明增大了童蒙教材和讲义的发行量,推动儒学和理学的双重发展,也促进主流和优秀思想的传播。在如此优渥的物质条件下,满足基本需要的理学大家有更好的条件推进理学思想与教材体系的转化,也有多余的精力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做创新,使其与童蒙教育更加适配。
比如他们已经重视孩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并根据该特点和年龄来区分小学大学及教育内容的标准。朱熹就认为童蒙教育的识字环节应减少枯燥乏味的说教,多加上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图片,以此促进孩童对道德伦理的理解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童蒙教育的发展兴盛与理学分不开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那么,理学大家们是如何将理学成功填充到童蒙教材中的?
编写特点
因为宋代的童蒙教育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模式,理学化内容越来越多,随着理学成为科举制的一部分,理学大家们将理学与童蒙教育合二为一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比如朱熹就曾多次参与到编撰童蒙教材的活动中,他编撰过《小学》和《童蒙须知》等教材,再如吕本中和程端蒙,他们分别编撰了《性理字训》和《童蒙训》。书中往往藏着一个人的思想,在理学大家编撰教材的同时,实质上已经将理学思想融入其中,使其蕴含着丰富的理学知识和色彩。
那么,童蒙教材中都有哪些特点?
第一点,理学思想丰富。由于童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理学家会特别注重保持孩童的纯善本性,故在编写过程中,他们会加入孟子的“性善论”内容,强调个人身心修养的重要性。如朱熹在编写《训蒙绝句》中,就在内容、体例和编排上融入了理学的基本内涵,“……离却平常不是庸……只斯为道无穷用”等句既阐明了儒学中庸的重要性,又充满了理学气息。上文说到继承和创新,理学大家也的确做到了,张载在《西铭》中的“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和朱熹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就继承了儒学对圣人人格的追求。
从儿童的天性和心理角度引导儿童向善向上发展,既完成了童蒙教育的任务,也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继承。
第二点,重视对理学道德体系或伦理的规律学习。道德教育本就是童蒙教育的必备教育,组成理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故在两宋理学家的积极建议和时代变化下,理学中存在的道德伦理就进入到童蒙教育体系和书籍编撰中。如孩童们必有的综合性教材,其中包括字词、历史、医药和天文知识,将它们的思想归纳到一起时,就成了理学道德伦理总体。
这还不够,为了让理学深入孩童内心,理学家们还编撰了专门教授理学道德伦理的教材,里面画满了生动有趣的图案,加上富有童趣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理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进而完成统治者交给他们的教学任务,使孩童从小就有理且明智,治安也更加稳定。能代表优秀理学伦理教材的,有《小学》和《教子戒规》等,他们都提高了童蒙教材的编写质量。
第三点,分门别类的传授必要知识。
尽管理学占主导地位,但其他知识和学派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为了促进孩童的多方面发展和加强教材的知识性、可读性,理学大家们都加入了除理学以外的专业知识。他们还将其分门别类,围绕“格物致知”这一中心点来划分,朱熹曾对此说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大意是理学的性命论和道德伦理教育既要与孩童生活息息相关,又要重视孩童基本技能的养成,这一切都是基于“格物致知”的定义提出的。能证明理学与其他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是《三字经》,它的开篇先是有理学气息的性善论,后续内容是教与学的辩证相长关系和道德伦理、名人事迹、儒家经典等丰富内容。理学大家用相当简单又朗朗上口的文字帮助孩童记忆,又帮助孩童在天性尚善的时期接受最优质的理学教育,既让他们朝着儒学圣人的方向发展,又稳固了宋政府的统治。
结语
宋代蒙学教育的兴盛是宋政府统治制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加上宋政府将理学加入科举制,蒙学教育更加兴盛和完备了,与理学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因此,尽管在现在看来,理学与现代社会有许多不适配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理学的确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也是孩童学习时最优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