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情绪的科学:从刘畊宏到神经环路
运动与情绪的科学:从刘畊宏到神经环路
2022年4月,健身教练刘畊宏在抖音直播间带领网友跳《本草纲目》健身操,短短7天涨粉1000万,掀起全民运动热潮。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直播健身的魅力,更凸显了运动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运动改善情绪的科学原理
运动为什么能改善情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景宁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研究发现,一条以小脑为中心的三元神经环路——下丘脑-小脑-杏仁核环路(hypothalamo-cerebello-amygdalar circuit)——在运动改善焦虑情绪中发挥关键作用。
小脑通过这条神经环路直接作用于杏仁核,而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重要区域。当进行运动时,下丘脑释放的促食欲素会激活小脑中的特定神经元,进而影响杏仁核的活动,产生缓解焦虑的效果。这种神经机制的发现,为我们理解运动与情绪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类型运动对情绪的影响
并非所有运动都能产生相同的情绪效益。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对情绪的影响存在差异。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能显著提升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有氧运动的持续性和节奏感使其成为改善情绪的首选方式。
力量训练:通过举重、做俯卧撑等方式进行的力量训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升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研究显示,力量训练对改善抑郁症状有显著效果。
团队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不仅能带来运动本身的益处,还能通过社交互动提升情绪。团队运动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
瑜伽和太极:这类运动结合了身体动作、呼吸控制和冥想,对缓解压力和焦虑特别有效。它们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减少杂念,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如何通过运动有效管理情绪
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类型,只有喜欢才能坚持。
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过度运动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建议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设定合理的目标:目标应具体且可实现,如“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
保持运动的持续性:情绪改善需要时间,建议至少坚持4-6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结合其他情绪管理方法:运动可以与其他方法如冥想、听音乐等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情绪管理工具。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我们不仅能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能获得积极的心态。正如刘畊宏所展示的,运动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