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进课堂:培养下一代文化自信
书法进课堂:培养下一代文化自信
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书法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政策落地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全国书法师资缺口约50万人,许多学校面临“有课无人教”的尴尬局面。以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为例,全区37所中小学中,仅有11名专职书法教师,虽然在杭州地区乃至全省已属情况较好,但师资短缺问题仍十分突出。
师资短缺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书法教育的定位模糊。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法课既不是独立学科,也未明确归属语文或美术,导致管理与监督缺位。一些学校虽开设书法课,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书法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写字。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王振波指出,书法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它不仅是写字,更凝结着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通过书法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书写能力,更能培养文化自信,塑造良好品德,提升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浙江萧山,银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文博小学教师费幼文的创新教学案例《有趣的雨》获得全国首届中小学书法教育大会优秀展示案例。该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启发学生,通过“五段式具身体验”教学法,让低年级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感受书法魅力。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章献明评价说:“传统的书法像天上的云,你把云摘下来,放到了学生面前。”
要破解书法教育困境,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首先,应将书法课确立为独立学科,明确其学科地位。其次,建立书法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大专职书法教师招聘力度。同时,设立书法教研员岗位,加强对书法教学的监督与指导。此外,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书法教师,并建设专用书法教室。
书法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所说:“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必不可少。”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