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文昌文化
溯源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间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和崇拜为特征,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精髓。从文昌经籍到洞经音乐,从文昌庙会到文昌祭祀,这一文化传统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文昌文化源于民间对文昌帝君的信仰。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又称梓潼神、梓潼帝君,是道教尊崇、民间信仰、帝王封赠、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主管司禄文运的神灵。而文昌文化就是以民间对文昌帝君的信仰和崇拜为特征,以儒家思想为骨髓和主干,以道家思想为源头和血脉,以佛教思想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称。
文昌文化思想内容深广,包含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启智开愚,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鸷,上格苍穹,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修善修福,利物利人,忠君孝亲,敬兄孝友,敬老怜贫,劝善止恶等思想精神。
小编对文昌文化的表现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文昌经籍
文昌经籍主要记载了文昌帝君梓潼神信仰的产生,形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文昌帝君的来历,生平事迹,演绎变化;文昌帝君的神性、神职与灵迹传说;关于文昌帝君经籍文书内容,灵签、符箓的载记;道教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体现文昌的哲学伦理思想;以及宣传的忠君孝亲、积善积德等教育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经籍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帝君全书》等。
洞经音乐
文昌洞经音乐源于弹演《文昌大洞仙经》,是以崇祀文昌帝君为主的音乐。经文弹演时,往往采用说唱相间的、散韵结合、叙述与赞颂交织的形式,以庙事活动为背景,以劝善戒恶,消灾驱邪,延年益寿为宗旨,强调忠、孝、仁、慈,积德行善。使用的乐器有笛子、唢呐、小鼓、檀板、二胡。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在2008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庙会
文昌庙会源于文昌祭祀,由来已久。晋代以前七曲山就有善板祠,祭祀雷神,但是还没有形成庙会规模。到了宋乾道年间开始有了庙会的记载,且逐年香火旺盛。明末张献忠联宗认祖册封为太庙,并划拨重金对七曲山大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文昌庙会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庙会雏形逐渐形成。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文昌庙会被正式列入国家祭祀大典,成为了继轩黄祭祀、孔子祭祀之后的第三大国家祭祀活动。截止目前,梓潼七曲山庙会已历1093届。
文昌祭祀
文昌祭祀是庙会期间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是按朝廷颁布的礼神制度举行的,其规格与祭孔子相同。整个祭祀分为请神、官祭、民祭、送神等几部分,场面宏大、庄重肃穆。在祭祀活动中的“文昌出巡”参与人数达到千人以上,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新花灯别具一格,在庙会中吸引了众多游客。
经过千年的演绎与传承,现在的文昌庙会更接近时代主题。通过庙会,人们一方面祈福祖国强盛,祈福美好人生,一方面休闲养生、访古寻幽,赏花探春、品尝小吃,享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带来的无限韵味。内容丰富的文昌文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七曲山大庙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氛围,也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学子前来感受文昌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