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蜈支洲岛:生态旅游的绿色典范
三亚蜈支洲岛:生态旅游的绿色典范
在海南三亚北部的碧绿海面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蜈支洲岛。这里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拥有清澈见底的海水和洁白细腻的沙滩。然而,这片美丽的海岛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典范。
从海洋牧场到生态修复
2010年,蜈支洲岛开启了海洋生态修复之旅。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爱民带领团队,逐步建立起十余人的海洋专家团队,为海洋牧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和技术支撑。
经过13年的持续努力,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已投入人工鱼礁及船礁约8万空立方米,包括水泥型人工鱼礁2500多个和21艘船型礁,种植珊瑚5万余株。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恢复了海洋生物资源,还显著提升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
“无废试验”引领绿色风尚
蜈支洲岛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率先启动碳达峰研究计划。景区通过实施“无废试验”,每年分拣出可回收物约12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0%。同时,景区还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全岛禁烟、禁塑、扫码检票等,将低碳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创新驱动生态旅游发展
蜈支洲岛不仅注重生态保护,更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的创新模式。景区推出了珊瑚种植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潜水的同时参与海洋保护。目前,蜈支洲岛年接待游客超过350万人次,其中参与潜水的游客达35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海洋生态,蜈支洲岛建立了信息记录系统,在7个观测点安装了14个摄像头和水质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海水盐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科研指标。这些科技手段为海洋牧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经过多年的努力,蜈支洲岛及其周边海域已经打造成了一个美丽的海底花园。珊瑚覆盖率从最初的18%提升至25%,人工鱼礁区的渔业资源比周围区域高出5倍以上。整个景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
蜈支洲岛的成功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可以实现双赢。作为海南省首个启动碳达峰研究计划的景区,蜈支洲岛正在为推动海南“碳中和岛”建设贡献力量,也为全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