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优质小学如何打造家庭教育新标杆?
南宁优质小学如何打造家庭教育新标杆?
2024年7月,教育部公布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广西南宁市成功入选。作为全国97个实验区之一,南宁市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南宁模式”。
南宁模式:构建“1+3”联动机制
南宁市构建了“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1+3”联动机制,探索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南宁模式”,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取得了“1+3>4”的良好效果。
在顶层设计方面,南宁市编制了家庭教育“十四五”规划,印发《南宁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明确横纵贯通的责任体系、实施规划。同时,将家庭教育工作成效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进行测评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学校主导:创新家校共育模式
南宁市各优质小学在家校共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从2003年起在全区首创集体家访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广大社区及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至今已在周边20余个单位与社区开展活动。
南宁市中兴小学打造家庭教育大讲堂,通过创新“五个一”新举措,即组建一支培训讲师团队、开发一个家庭教育课程、举办一系列家庭教育论坛、树立一批家庭教育典型、开展一次“家校面谈”活动,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南宁市江南区富宁小学开展亲子阅读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实施“萤火虫亲子共读”教学活动、不定期开展亲子阅读论坛活动、坚持开展“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
南宁市连续20年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充分利用各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同时,印发“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解读及《致家长的一封信》,凝聚校家社合力,助推教育改革落地。
家庭赋能: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南宁市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家长履行教育主体责任。出台中小学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生命、生活、生涯教育指导意见,将德育贯穿家庭教育全过程。开展文明家庭创建、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小学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案例”“家庭教育百校公益行”专题讲座等家风家教主题实践活动,强化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
实施“家成长”家长学校支持行动。将创建星级社区(村)家长学校纳入市级为民办实事工程予以推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实现100%全覆盖;建立城市/农村社区(村)、网上家长学校1715所;开设“空中家长学校”“云课堂”,搭建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2953个;整合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等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年均超2500场次,惠及近万名家长。
构建“1+X”家庭教育服务模式(即1个有困境儿童的家庭,多个部门或多个志愿者)。健全特殊困境儿童、涉案和失管未成年人等群体家庭教育指导及必要的转介服务。目前,南宁市已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社会组织有500多个,服务志愿者1.2万余人,培育近百名家庭教育指导者、讲师团87个,每年培训3万余人次。编写《家庭教育问答指南》《教师行为指导一百问》,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社会支持: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南宁市通过深化安全防护服务机制、创新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支持保障机制等,构建紧密联动的资源体系。
南宁市已建立全市中小学校园安全、防溺水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联动守护学生平安成长。开展“双馆(科技馆、博物馆)双进(进校园、进场馆)”等研学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超100万人次。投入1.5亿元建成全区面积最大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学校,搭建4个课程体系96个课程主题,可同时容纳1300名学生开展活动。印发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管理办法和承办机构遴选及管理办法,发布研学实践承办机构推荐目录,现有各级综合实践基地169个,形成“课堂+基地”的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
南宁市还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全员育人制—家庭、学校和教师‘三线联动制’”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制三线”工作机制,完善医教联盟合作模式,联合多部门形成“预防、预警、危机干预”三级心理健康支持保障体系。设立市级学校心理咨询专线热线,每年累计接听热线超2500个小时。强化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的校地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技能。
南宁市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南宁市正在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