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桂东县生姜种植风波: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如何平衡?
湖南省桂东县生姜种植风波: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如何平衡?
近日,湖南省桂东县一位农民因在自家承包地种植生姜被铲除,引发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治理耕地“非粮化”的痛点,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姜种植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关注。
事件背景
据湖南当地媒体报道,湖南省桂东县的一位农民在自家承包地种植了1.5亩生姜,生姜还没成熟就被乡政府和其它部门给铲除了。对此,桂东县农业农村局回应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级政府都下达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通知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的通知。该种植户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区种植生姜,造成“非粮化”,因此被铲除。
经济效益
生姜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每亩需投入约500公斤姜种,通常亩产量可达6000至8000斤。每亩种植成本约为7006.50元,其中物质成本3206.50元,人工成本3800元。近年来,生姜的地头收购价平均维持在8元/公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12000元,净利润为4993.50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通镇大院村的生姜地头收购价甚至高达20元/公斤,尽管其亩产仅约1250公斤,但每亩产值仍能达到25000元左右,净利润更是可观地达到17993.50元。
粮食安全
然而,生姜种植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种植生姜会影响粮食生产。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生姜属于“非粮化”行为,违反了《防止耕地“非粮化”意见》中关于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其次,生姜种植存在使用剧毒农药和违规使用硫磺熏蒸等食品安全隐患。例如,2013年央视曝光山东省部分姜农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以及多地生姜批发市场存在硫磺熏蒸的“潜规则”。
建议与展望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优化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研发粮经作物多熟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增加种植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控制农药和添加剂的使用,确保生姜等农产品的安全性。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生姜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