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一座承载着家族荣耀的东方古堡
皇城相府:一座承载着家族荣耀的东方古堡
皇城相府,这座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静静地矗立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作为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政治变迁,更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皇城相府总面积3.6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则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
走进皇城相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河山楼。这座高30多米的建筑,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暗层内有井、有碾、有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在明末战乱时期,河山楼曾多次庇护村民免遭流寇侵扰,展现了其作为防御工事的重要作用。
沿着石板路前行,可以看到内城的“斗筑居”。这是一组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到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维神是借。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家族的等级秩序,又展现了明清时期北方民居的建筑特色。
皇城相府不仅是陈廷敬的故居,更是《康熙字典》的编纂地。作为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陈廷敬在康熙年间多次担任要职,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主编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这部字典共收录汉字47035个,分十二集,从子集到亥集,每集分为上、中、下三卷,分别排列214个部首。字典引用古代诗文以追溯字源,注明历代的用法以佐证其变迁。《康熙字典》问世后,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陈廷敬的功绩和品德深受康熙帝器重。康熙帝曾多次亲临皇城相府,赐匾额“午亭山村”和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以表彰陈廷敬的功绩和品德。这些珍贵的文物至今仍保存在皇城相府的御书楼内,向世人诉说着这段历史佳话。
皇城相府不仅是陈廷敬的故居,更是陈氏家族的荣耀象征。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这种人才辈出的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如今的皇城相府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景区内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还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向游客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陈廷敬的故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