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昭教你用散文捕捉生活中的清冷瞬间
李银昭教你用散文捕捉生活中的清冷瞬间
“这世间,太多诱惑。身子难脱,唯有护着心灵,做个清凉汉子。”这是作家李银昭写在散文集《一册清凉》扉页的一句话,也是他创作时每一个“当下”的写照。在这部获得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的散文集中,李银昭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最微妙、最美好的瞬间,让我们在凡尘俗世中再次看到了生活那抹惊艳的静美。
以小见大的文字艺术
李银昭的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亲历性”。他善于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闪光时刻”,由点及面,由小见大讲述生活感悟。正如周伦佑先生在专论《散文“亲历性”的文本印证》中评价的那样:“李银昭这几篇散文吸引我的,或者说让我感动的,是作品中对他母亲和他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的抒写,也就是表现于这些作品中的‘亲历性’经验。”
在《看母亲端碗时的端庄和享受》中,他通过母亲去昭觉寺上香时谦让路人和吃斋饭时端碗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谦良、勤俭的优良品格,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了言传身教对后世儿孙们的影响。在《不论老师在哪里,都要去看他》中,他仅仅通过去朋友家聚会看到客厅里挂着李老师的作品这一细节,就生动展现了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诲人不倦的伟大情怀。
清冷瞬间的诗意捕捉
在《一册清凉》中,李银昭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许多清冷而静美的瞬间。尤其是在“秋叶静美”这一辑中,他通过对死亡和生活的思考,展现了生命最本质的诗意。
在《别如秋叶之静美》中,他写道:“死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情。”通过描写弘一法师(李叔同)面对死亡的淡然,身边的姨妈、姑妈死亡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情形,以及尚健在的母亲对死亡的态度,表达了对死亡这“人生最后一考”的从容淡然、气定神闲和诗意的栖息,以及“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的人生态度。
在《眼眸的本真与澄澈》中,他感慨自己“坡坡坎坎,涉水爬山,一路走来,世间的尘垢竟然还没有挡住我的泪腺,没有完全浑浊我的双眼”,这种对生活本真的坚持,正是清冷气质的最好体现。
如何捕捉生活中的清冷瞬间
那么,如何才能像李银昭一样,用散文捕捉生活中的清冷瞬间呢?
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李银昭的许多作品都是从看似平凡的细节入手,比如母亲端碗的动作、老师的一幅画、火锅店里一个陌生人的举动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次,要学会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李银昭善于用自然界的意象来象征人生的状态,比如将死亡比作秋叶的静美,将生命的温润比作一汪清泉。这些比喻不仅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最后,保持写作的真诚和温度。李银昭的散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他不避讳写自己的弱点,也不吝啬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文字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美好。
李银昭曾说:“文学是人生苦旅上的一抹朝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拿起笔,像李银昭一样,用散文捕捉生活中的清冷瞬间,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