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42.4℃高温背后的厄尔尼诺真相揭秘
洛阳42.4℃高温背后的厄尔尼诺真相揭秘
2024年5月17日,河南洛阳瀍河外国语学校监测到最高温度达42.4℃,这一极端高温不仅打破了当地历史同期纪录,也引发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深切关注。专家分析指出,此次高温主要受高压脊和暖气团影响,而从长期看,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中的异常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便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海水温度较高,大气的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较低,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很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热带地区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和改变了南北方向的经圈大气环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给热带的其他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是强厄尔尼诺年,其强大的影响力一直续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往往出现暖冬。相反,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我国温度下降,往往出现冷冬气候。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带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拉尼娜发生年我国夏季的主要雨带有80%比较偏北,华北到河套一带多雨。厄尔尼诺与我国东北的夏季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厄尔尼诺年,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拉尼娜年,东北夏季气温明显偏高而形成热夏。厄尔尼诺年,热带西太平洋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一般会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也比常年偏少,而多数拉尼娜年热带风暴和登陆我国的数目多较多年平均值偏多。
洛阳高温背后的气象原因
2024年5月17日,河南多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其中,洛阳市瀍河外国语学校监测到最高温度达42.4℃,这一极端高温不仅打破了当地历史同期纪录,也引发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深切关注。专家分析指出,此次高温主要受高压脊和暖气团影响,而从长期看,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4年的高温并非偶然。欧洲联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的气温比工业化之前(1850年至1900年)的同期平均气温高出1.58摄氏度,比1991年至2020年四月平均气温高出0.67摄氏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2024年很有可能超过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面对如此高温,市民们如何应对?专家建议,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中暑、热射病,促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大。建议公众外出做好防晒,户外工作人群尽量避开太阳直射时段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等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厄尔尼诺只是影响我国气候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任何气候异常都说成是厄尔尼诺的影响,也不能说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气候就必然产生某种特定的异常。气象部门将密切监测,加强天气气候趋势的研判和预测。
此次洛阳42.4℃高温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极端天气预警能力,同时也要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