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高价背后:新冠治疗的隐忧
球蛋白高价背后:新冠治疗的隐忧
近期,随着奥密克戎感染人数增加,一种名为“免疫球蛋白”的药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原本价格在300元至600元一支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如今在一些地区被炒至1700元一瓶,甚至更高。这种原本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的药品,为何会突然成为“抢手货”?其价格暴涨背后,又折射出哪些问题?
价格暴涨:从300元到2200元的惊人涨幅
“老人肺炎重症,急求免疫球蛋白”“实在找不到药了,有货源的请联系我”……类似这样的求药信息,近期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在武汉工作生活的付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防疫政策调整后,先是抢不到日常所需药品,退烧药和体温计都抢不到,因为家里老人有基础病,担心感染后风险较大,所以想买点囤着,有备无患。”
然而,当付女士根据网络上新冠用药清单去购买时,却发现免疫球蛋白早已在医院和药房断货。在一些黄牛手中,原本300元至700元一支的免疫球蛋白,价格被炒至2000元甚至更高。更有网友表示,“一万块买不到四瓶免疫球蛋白”,一时间这种并不日常的药物变得家喻户晓。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看到,免疫球蛋白为处方药,每瓶2.5g参考价格为298-700元。但在黄牛手中,价格却翻了几番。一名黄牛表示,每瓶2000元,多买有优惠,并且一天一价供不应求,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打3-4支。
专家解读:并非新冠“特效药”
面对免疫球蛋白的抢购潮,多位专家站出来呼吁:免疫球蛋白不防新冠,不要囤积,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辽宁省朝阳市某三甲医院的张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液内提取出来的细菌病毒产生的抗体,市面上还未出现康复人群血液中提取出来的免疫球蛋白,因此人们疯抢的静注免疫球蛋白对于新冠的预防作用不大。并且免疫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注射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比如血液疾病的感染和身体的排斥反应过敏等,虽然这种风险的概率极低。”
1月6日我国最新发布的“第十版新冠感染诊疗方案”中,也并未推荐普通人使用免疫球蛋白。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邓体瑛曾对此做出提醒,方案中提到的针对新冠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具体名称为“COVID-19免疫球蛋白”,而非普通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政府出手:打击涉疫物资乱象
针对涉疫物资价格暴涨、虚假宣传等乱象,国家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2022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初步发现的涉嫌哄抬价格的线上药房,转到相关省份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与此同时,还发布《关于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对涉疫物资生产经营者划出“九不得”红线。
今年1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再发文,对防疫用品和民生用品生产、销售单位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出六项要求。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对哄抬价格、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供需失衡:市场炒作的温床
免疫球蛋白价格暴涨的背后,是供需失衡的市场现状。由于免疫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生产周期长、供应量有限,加上近期需求激增,导致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
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在一些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大量收购和售卖免疫球蛋白的信息充斥其中,价格被不断推高。
临床使用: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新冠治疗中,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重症患者)才可能使用。过度囤积和滥用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给真正需要的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专家提醒,免疫球蛋白属于处方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盲目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带来风险。例如,免疫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存在传播血液疾病的风险,且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面对免疫球蛋白价格暴涨的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在政府部门的积极监管下,市场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与其盲目抢购,不如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患者。同时,也要提高警惕,避免陷入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