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涨价背后:揭秘市场供需真相
免疫球蛋白涨价背后:揭秘市场供需真相
近期,免疫球蛋白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一瓶原本300到400元的产品已经涨至1300元甚至2200元。这一现象背后,是供需关系失衡、行业政策和企业经营状况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临床需求与民众囤积双重驱动
在临床上,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免疫力低下且病重患者的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免疫球蛋白的临床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免疫球蛋白被广泛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进一步推高了需求量。
与此同时,一些民众出于增强免疫力的考虑,开始囤积免疫球蛋白。这种非理性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由于需求激增,目前有供应厂家库存已告急,其他企业也在焦急等待批签发。
供应紧张:上游采浆不足与批签发延迟双重制约
供应端的紧张状况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上游血浆采集量不足和批签发审核延迟。
受2022年上半年疫情封控等因素影响,健康人血浆供应已经非常紧张。博雅生物的数据显示,2022年计划采集量490吨,上半年实际采浆量218吨,未达到计划预算目标。在疫情解封后,又由于产生了大量阳性患者,采浆工作再次受到影响。博雅生物预计,初步需要2~3个月后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批签发审核延迟也严重影响了市场供应。根据《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血液制品在每批产品上市销售前需要经过指定机构的审核。目前多家企业如华兰生物、泰邦生物等表示暂无库存可供应,主要原因是新的批签发申请还未审核通过。
行业政策与企业应对:涨价背后的博弈
面对供需失衡,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拒绝涨价。泰邦生物明确表示未提高出厂价,并呼吁社会各界理性采购,不抢购、不囤积。该公司还发布了《关于保障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生产供应和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的函》,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严查哄抬物价行为。
另一种则是默许涨价。上海莱士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产品市场需求有所增加,该产品价格略有调整。另一家企业则表示,涨价是市场行为,公司并不能怎么干预。
患者影响:一药难求与价格飙升的双重困境
涨价对患者的影响最为直接。在医院,多位网友反映“医院已经买不到了”“开不到药,ICU都开不到”。一些医生表示,需要注射的病人得自己去院外购买再入院注射。
在零售市场,免疫球蛋白开始大幅涨价。有网友反映,原本2.5克一瓶的免疫球蛋白价格已经涨到了1300元,甚至是2200元。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买不到。一位经销商表示,免疫球蛋白的市场单价涨到1500元至2000元都买不到,而且“用一份少一份”。
未来展望:供需平衡仍需时日
短期内,免疫球蛋白的供需矛盾难以得到根本缓解。一方面,血浆采集量的恢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批签发审核的通过也需要一定周期。此外,血制品的生产一般需要5~6个月的周期,即使血浆供应充足,产能的恢复也需要时间。
从长远来看,随着采浆量的逐步恢复和批签发审核的通过,市场供应有望得到改善。但如何平衡市场需求与合理使用,避免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将是行业和监管部门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面对免疫球蛋白价格的大幅上涨,我们既要看到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确保这一重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真正惠及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