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风暴下的高端CT市场:价格腰斩,国产品牌崛起
集采风暴下的高端CT市场:价格腰斩,国产品牌崛起
近日,一则医疗设备集采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苏州市4.56亿元医疗设备采购大单,通过集采实际中标价格降至2.4亿元,总降幅达46.5%。其中,CT设备的降幅尤为引人注目,19台CT设备的预算总额为1.664亿元,而实际中标价格仅为1.10028亿元,降幅达13%。
这一案例折射出我国高端医疗设备采购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2024年,多地相继启动医疗设备集中采购项目,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省份,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一场以“降价提质”为核心目标的医疗设备采购革命正在全面铺开。
政策引领下的集采浪潮
这一轮医疗设备集采浪潮,始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2023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随后各地陆续制定发布具体实施方案。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医疗设备更新批复项目已超过1000个,预算总金额突破412亿元。
在政策推动下,各地纷纷出台具体措施。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在CT、MRI、彩超、监护等六类医疗设备集采中,明确拒绝进口产品,最终整体降幅达到47%。海南省卫健委则发布“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以旧换新’项目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公告”,涵盖37套中高端大型医疗设备,总预算超过3.09亿元人民币。
集采带来的市场变局
集采政策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更深刻影响了市场格局。在苏州的集采项目中,13家企业中标,其中国产品牌占据9家,中标率大幅提升。在某些品类如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便携)的采购中,国产设备更是实现了100%中标。
面对这一趋势,跨国医疗设备巨头也在积极调整策略。西门子医疗中国宣布推动全产品线国产化,目前其高端3T磁共振系统和旗舰超声系统已实现本土生产。GE医疗的国产布局较早,目前上海造影剂生产基地的造影剂占全球产量60%,北京生产的CT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高端CT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以价换量”将成为市场发展的新常态。对于医院而言,集采带来的成本降低将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对于患者而言,这将意味着更低的就医成本和更高的诊疗效率。
对于国产医疗设备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迈瑞、联影为代表的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需要在技术革新和产品质量上持续发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这也为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高端CT市场将朝着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将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