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调摄法:中医教你如何管理情绪
七情调摄法:中医教你如何管理情绪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绪管理已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医理论中的“七情调摄法”,通过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等多种手段帮助我们有效管理情绪。例如,《黄帝内经》提到保持心情平和可预防疾病;《千金要方》指出大怒会损伤真元气。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让我们学会用中医的方法来调节情绪,提升身心健康。
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过度的情志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怒为肝志,愤怒伤肝: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喜为心志,大喜伤心:《黄帝内经》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缓,因此过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致使气的运行过于徐缓,进而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的运行过度徐缓。轻者可表现为气血一过性的徐缓,出现身体发软、全身无力等不适;重者出现神散而不藏,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等症状,更有甚者神散而不收,出现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思为脾志,过思伤脾:《黄帝内经》认为,思为脾志,思则气结,因此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由于脾居中央,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不适。此外,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进而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闷饱、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悲忧为肺志,悲忧伤肺:《黄帝内经》认为,悲忧为肺志,悲忧则气消,因此过度悲忧会导致肺气的损伤。由于肺居上焦胸部,肺主气,过度悲忧可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一方面可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惊恐为肾志,惊恐伤肾:《黄帝内经》认为,惊与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恐惧会伤害肾,导致肾精下陷。既可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等精神症状,亦可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病证。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会使心肾之间的上下、水火平衡关系失调,气机紊乱。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气机紊乱,出现暂时的惊悸不安;重者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等病证,更有甚者气机紊乱,引起神志障碍,或导致神散不收,出现精神错乱,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七情调摄的具体方法
以情胜情法
这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非药物性的“情志相胜”疗法的论述,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来调整心态,为临床调治心身疾病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情志疗法有其独特优势,也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由于“悲胜怒”“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因此,若患者有过度愤怒的不良情志,可以悲伤之事挫其锐气,则怒气多可得以抑制。张子和《儒门事亲》亦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由于“恐胜喜”“恐则气下”,恐惧可抑制过喜引起的心气涣散,对于大喜过旺、神情兴奋不适,甚至狂癫的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若有大喜过旺相关的异常情志表现或情志病证,可以采用恐惧情志来调治,如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恐吓的手段和方法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属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由于“怒胜思”“怒则气上”,愤怒以气之升发可宣散过思导致的脾气郁结,对于久思积虑不能自拔的不良情志乃至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若有长期思虑不解,致使情绪异常低沉或气结成疾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愤怒情志来调治。如用“污辱斯罔之言”,激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载郁病怒激案即为例证。书中载一王姓儒生,得了喜欢独居暗室而不能接近灯光的怪病,遍寻名医而屡治不效。家人请名医李健昂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并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从此得以痊愈。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由于“喜胜忧”“喜则气缓”,喜悦以气之缓和、舒畅可宣散过忧导致的愁结闭塞,分散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者振作精神。因此对由于忧悲过度所致抑郁、低沉情绪变化或相关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喜悦情志来调治。《儒门事亲》记有一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疾病可愈,而喜可治悲,故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由于“思胜恐”“思则气结”,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因此对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可以采用思虑情志来调治。可针对患者产生恐惧畏怯的原因,采取诱导的方式开启其思,帮助其逐渐摆脱恐惧畏怯的不良情志。《晋书·乐广传》所载“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即属典型案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回来后就生病了。乐广不解,回到
情志转移法
情志转移法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把不良的情绪转移到他处,使情绪得到缓和。多是医生借语言示意或借物示意,让患者产生另一种信念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在采用这种疗法的时候必须要谨慎,不要矫枉过正,应根据是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名医类案·目》记载了杨贲亨通过情志转移疗法,将患者的关注点从眼睛转到腿部,从而治愈了因肝郁化火导致的眼疾。此案例即是运用了转移疗法,在患者急躁焦虑的时候,医生就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暗示,将患者对其目疾的病情过分关注,转移到了其他部位,有利于目疾的好转。《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踱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囿。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笙笛,勿辍。”讲述了一名医者通过与患者畅聊患者所好之事,让其暂时分散注意力,从而治疗洞泻之症的案例,这些均是情志转移法在临床的有效应用。
说理开导疗法
此疗法指医生通过语言对患者进行开导劝说,解除其疑惑或者心理负担,从而达到治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猜疑、幻觉、惊恐等所致情志异常的疾病。在治疗时,医生要能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让其对医生产生信任,医生通过语言进行劝说、说服、诱导、解释、鼓励保证等,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说出其真正的顾虑,然后根据不同的心理和疾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但在说理开导时,医生要巧妙的运用语言,耐心细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从而获得理想的疗效。
现代应用案例
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临床中仍有广泛应用。比如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情绪障碍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情志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转移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情志疗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学会运用中医情志疗法来管理情绪,对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七情调摄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学会用中医的智慧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还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这些方法都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