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中国故事:从瓷器碎片到文学桥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的中国故事:从瓷器碎片到文学桥梁
2024年3月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首次访问中国,展开为期9天的文学与文化交流之旅。这位出生于东非桑给巴尔的作家,不仅带来了他关于殖民历史和难民命运的深刻洞察,更带来了他与中国之间跨越时空的文化联系。
古尔纳与中国的故事,要从他的童年记忆说起。1948年,古尔纳出生在桑给巴尔岛,这个位于印度洋上的小岛,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在他的成长岁月里,中国元素始终如影随形。他曾在采访中回忆道:“在海岸的一些地方沿沙滩行走,你会看到卖陶器的人,他们做的蓝陶其实是中国开始制作的,你可能会在海滩上发现它的碎片。”这些中国瓷器碎片,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成为古尔纳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古尔纳的代表作《海边》中,他借主人公之口,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我们曾与大洋彼岸的地方联系频繁。在海岸的一些地方沿沙滩行走,你会拾到青瓷碎片,它们产自中国,是郑和船队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古尔纳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更体现了他对中非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
在另一部作品《多蒂》中,古尔纳则通过《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国公主布杜尔形象,探讨了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问题。他写道:“布杜尔公主的黑发如移民离别的黑夜,她的眼睛如异乡的湖泊,藏着无尽的乡愁。”这种跨文化的隐喻,不仅展现了古尔纳对东方文学传统的熟稔,更体现了他对移民群体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
古尔纳的中国故事,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更体现在他近期的中国行中。在上海的首场活动中,他与作家格非展开了一场以“我们必须谈论痛苦”为主题的对话。这场对话,不仅是两位作家的思想碰撞,更体现了古尔纳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他认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弥补历史学家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让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细节重新浮现。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古尔纳还将在北京等地展开多场文学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古尔纳个人的中国之旅,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他的作品和演讲,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中非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古尔纳曾说:“我的故事有点像在印度洋上漫游。”这句话,或许正是对他与中国之间文化联系的最好诠释。从童年时期捡拾的中国瓷器碎片,到成年后对郑和船队历史的书写,再到如今的中国行,古尔纳用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世界,一个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