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法重整下的经济性裁员操作指南
企业破产法重整下的经济性裁员操作指南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多企业在面临困境时会选择通过经济性裁员来降低成本。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企业破产法重整背景下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法律风险。从裁员人数要求到具体流程,再到优先留用人员的规定,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指南。同时,也提醒企业在实施经济性裁员时需注意保留相关财务报表等文件以备不时之需。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实现合法合规的裁员操作。
经济性裁员的基本条件和程序
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企业需一次性裁减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裁减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应当符合以下情形之一:
-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对不符合上述法定裁员情形之一的企业,其一次性裁员人数不得超过20人,或者虽然裁减不足20人但一次性裁员率不得超过10%。
企业在裁员前应先采取减少裁员的有效措施,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或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流上岗、缩短工时、在岗培训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同时,企业要用好用足援企稳岗等政策,将援企稳岗资金优先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或生活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稳定就业岗位。
企业裁员必须履行以下程序:
- 依法履行提前30日说明情况的程序。企业采取减少裁员措施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应当依法提前30日向本企业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下列情况,并同时应将拟解除劳动合同人数报告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 企业出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具体情形、产生的原因,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资料或者相关证明;
- 所出现的情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部门、岗位等情况);
- 企业已经采取的减少裁员的措施。
- 依法制定裁员初步方案。企业向本企业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后,应当依法制定裁员的初步方案。裁员初步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裁员依据的法定情形;
- 裁员范围、裁员数量和比例;
- 被裁减人员的选择标准;
- 裁员时间及实施步骤;
- 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方式和标准。
依法履行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的程序。企业应当听取工会或者职工对裁员初步方案的合理意见,修改完善后确定企业裁员方案和被裁减人员名单并予以公布。企业裁减人员未履行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或者未履行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的法定程序的,工会或者职工有权要求企业重新处理。
依法履行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的程序。企业确定裁员方案后,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书面裁员报告。裁员报告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 裁员方案;
- 依据裁员方案确定的被裁减人员名单;
- 提前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情况以及工会或者职工意见等材料;
- 被裁减人员的工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险费等是否能按时足额支付或者缴纳,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或者方案;
- 已经采取的减少裁员、稳定岗位的措施;
- 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企业应当保证其所提交裁员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并做出真实性承诺。
企业在裁员时,不得裁减以下人员: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以及其他在被政府实施防疫隔离措施或被采取其他紧急防疫措施期间的;
-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企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 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 烈士遗属、本单位接收的退役士兵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
破产重整中的特殊规定
在破产重整过程中,企业的裁员行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裁员方案需经法院批准:在破产重整程序中,企业的重大决策需要经过法院的审查和批准,裁员方案也不例外。企业需要向法院提交详细的裁员计划,包括裁员的原因、范围、补偿方案等,并获得法院的批准。
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即使在破产重整过程中,企业也不能随意裁减特殊保护群体,如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等。这些员工的权益仍然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平衡各方利益:在破产重整中,企业需要平衡债权人、股东、员工等各方利益。裁员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利益,不能为了裁员而损害债权人的权益。
操作中的风险防范
企业在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需要注意以下风险防范要点:
保留必要证据:企业需要保留所有与裁员相关的文件和记录,包括财务报表、经营状况报告、裁员方案、工会或职工意见等。这些文件可能在未来的法律纠纷中作为重要证据。
避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能随意扩大裁员范围,不能裁减法律禁止裁减的人员。否则,企业可能面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做好沟通和安抚工作:裁员是一个敏感话题,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企业需要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解释裁员的原因和必要性,尽量减少裁员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确保裁员过程公开透明:裁员方案和裁员结果需要向全体员工公开,确保裁员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企业需要避免暗箱操作和不公平待遇,防止引发员工的质疑和不满。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裁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企业可以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法律意见和建议,避免因法律风险导致的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企业破产法重整背景下进行经济性裁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过程。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必要的程序和手续,确保裁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企业还需要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安抚工作,尽量减少裁员对员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重整目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