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董糖:一块酥糖里的三百年传奇
如皋董糖:一块酥糖里的三百年传奇
在明末清初的如皋水绘园里,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成就了一道流传三百余年的传统名点——如皋董糖。
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她不仅貌美如花,更兼才艺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而,在那个年代,出身青楼的女子想要寻得一个如意郎君,摆脱风尘生活,谈何容易。
冒辟疆,名襄,字辟疆,是如皋当地的名门望族之后,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次偶然的机会,董小宛在苏州遇到了冒辟疆,她认定这位才子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的良人。然而,冒辟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另一位女子——名满天下的陈圆圆。
董小宛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执着地追随冒辟疆,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动打动了这位才子。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冒辟疆答应为董小宛赎身,并将其纳为妾室。董小宛入得冒家后,洗尽铅华,悉心侍奉公婆和大娘,用自己的温柔和贤惠赢得了家人的认可。
一颗糖里的匠心独运
董糖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料、熬糖、制糖芯、制糖骨、成型等多道工序。主要原料包括精白面、白糖、芝麻、饴糖等,每一种材料的选择都极为讲究。
制芯时,需要将芝麻焙炒、研磨,先分离皮仁,再焙至浅黄。火候和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保证麻香浓郁而不焦糊。糖骨的熬制则要求保证其延展性良好,以便顺利成型。最后,将糖骨展开,均匀配以糖蕊,反复包褶,压切成型。
成品的董糖呈扁长方体,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见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入口即化,酥松香甜,回味悠长。这种独特的口感和外观,使得如皋董糖在众多传统糕点中独树一帜。
一脉相承的文化瑰宝
2008年,如皋董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南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如皋董糖的历史价值,更彰显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糕点的工艺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如皋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做出了诸多努力。如皋食品厂生产的“水明楼”牌董糖,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选用上等白糖、纯净饴糖、褪壳芝麻等优质原料,确保了董糖的纯正口味。1985年,该产品还获得了江苏省优质产品证书。
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在现代社会,如皋董糖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的重要载体。许多游客来到如皋,都会特意品尝或购买董糖,感受这份蕴含着历史故事的甜蜜。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一些企业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董糖进行了创新改良。例如,开发出低糖、无糖版本,以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求;推出不同口味的董糖,如抹茶味、巧克力味等,吸引年轻消费者。
如今的如皋董糖,已经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特产,发展成为具有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特色产品。它不仅承载着如皋的历史记忆,更展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
结语
一块小小的董糖,承载着三百多年的文化记忆。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段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见证,是传统工艺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现代社会,如皋董糖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