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蠡到贾跃亭:《周易》教你如何量力而行
从范蠡到贾跃亭:《周易》教你如何量力而行
《周易》中的艮卦,以其独特的智慧,为后人揭示了“适时停止”的重要性。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量力而行”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通过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来领悟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意义。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范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是越王勾践的得力助手。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谙“量力而行”之道的智者。
在越国与吴国的争霸战中,范蠡运筹帷幄,最终帮助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然而,在胜利的巅峰时刻,范蠡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越国。
范蠡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看到越王勾践虽然表面上感激功臣,但内心却充满猜忌。于是,范蠡带着少量细软,悄然离开越国,前往齐国经商。
在齐国,范蠡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很快积累了十万钱的财富。但当他被邀请担任齐国相国时,却再次选择了退让。他认为“大富大贵很不吉利”,于是将家产散发给亲友,只带着重要财宝,前往今天的山东省定陶区继续经商。
范蠡的“量力而行”,让他不仅避免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更在商海中创造了新的辉煌。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功成身退”的典范。
张良:明哲保身的智者
张良,汉初三大功臣之一,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然而,在汉朝建立后,他却选择了半隐退的生活。
张良与刘邦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功臣那样深厚。他是在反秦途中与刘邦相遇的,两人并没有太多共同点。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一心想要复国,而刘邦则是一个来自沛县的平民起义领袖。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看到了韩信、彭越等功臣相继被诛杀,意识到刘邦对功臣的猜忌。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于是以多病为由,逐渐远离权力中心。
张良的隐退,并不是完全脱离政坛,而是一种明智的自我保护。他选择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比如在太子废立之争中,他巧妙地帮助吕后稳定了局势,但又不让自己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
张良的“量力而行”,让他在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中得以善终,也让他成为了后世智者的典范。
贾跃亭:过度扩张的警示
与范蠡、张良的明智选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企业家贾跃亭的故事,为我们敲响了“量力而行”的警钟。
贾跃亭曾是乐视网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七大生态”战略,涵盖了视频、手机、体育、汽车等多个领域。在最辉煌的时候,乐视网的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元,贾跃亭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明星企业家。
然而,过度扩张带来了严重的资金链问题。2016年,乐视网的资金危机爆发,银行申请财产保全,供应商上门索债。贾跃亭提出的“为梦想窒息”的口号,最终成为了投资者的噩梦。
2020年,乐视网因“百亿违规担保案”等原因,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贾跃亭本人也因债务问题逃往美国,留下一地鸡毛。
贾跃亭的案例,正是忽视“量力而行”原则的典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过度扩张和盲目追求梦想,最终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失败。
“量力而行”的现代启示
从范蠡到贾跃亭,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在追求目标时,必须懂得适时停止,量力而行。
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在事业发展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勇于进取,又要善于审时度势,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增长的同时,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扩张带来的危机。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范蠡、张良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学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既不失进取之心,又能适时止步,从而实现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