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发布,为0-3岁儿童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发布,为0-3岁儿童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评估标准。《指南》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机构和人员要求等多个方面,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的0~3岁婴幼儿及其养育人。
服务内容
针对婴幼儿养育人开展养育风险评估与指导,针对婴幼儿和养育人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养育风险评估与指导
评估与指导时机及频次
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发育特点,结合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时间和频次,在婴幼儿满1、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进行9次养育风险评估与指导。
评估与指导内容
针对0~3岁婴幼儿养育人开展健康教育、养育风险评价及咨询指导。
健康教育
关于养育行为
0~3岁为婴幼儿期。这一时期大脑发育速度最快,大脑细胞、神经元联系形成最旺盛,80%的大脑发育发生在3岁以前,且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抓住0~3岁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养育人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科学干预,通过良好的环境因素,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快速全面发展,主要干预措施就是为婴幼儿提供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
回应性照护指养育人注意观察婴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声音、手势和口头请求,积极予以回应,日常陪伴儿童一起交流嬉戏。这些互动能够刺激大脑内部神经元联系形成,帮助婴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对人、关系和语言形成认知,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早期学习机会指养育人通过亲子游戏、亲子阅读、亲子交流(身体接触、肢体语言表达、语言表达)等方式,帮助婴幼儿习得人际交流的能力,习得情感表达,习得考虑他人感受的重要性,了解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重要的措施是提供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强调的是养育人对婴幼儿的陪伴,以及情感交流和行为互动,主要目的就是刺激婴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促进儿童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达到最佳状态。
养育人对婴幼儿进行回应性照护,为孩子提供早期学习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婴幼儿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养育人给予婴幼儿适当、稳定、不间断的关怀照顾、哺育抚摸,儿童将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建立起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安全感。婴幼儿期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活泼开朗,注意力集中,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未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人际交往有困难。养育人要充分认识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日常养育过程中,养育人应注重为婴幼儿提供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提供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与互动,使婴幼儿的情感良好,运动、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和支持,有利于婴幼儿的早期发展。
关于养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是促进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有利条件。家庭为婴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的玩具、图书,提供与同龄儿童玩耍和自由探索周围环境的机会,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认知世界、形成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玩具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丰富的玩具种类是开展多样化亲子游戏的基础。合适的玩具能为婴幼儿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养育人利用玩具与儿童进行亲子游戏,有利于婴幼儿感知觉、动作、认知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图书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养育人与婴幼儿一起读图画书,亲子共同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与同龄人交往可以帮助婴幼儿习得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气味、触觉和视觉刺激,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感知能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养育环境单调,缺少玩具和图书,缺少与同伴的交流,将限制婴幼儿获得学习机会和发展自身能力。因此,婴幼儿家庭要高度重视养育环境的建立,要为婴幼儿提供种类多样的玩具和图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儿童玩耍,在大自然中嬉戏探索。
不宜将视屏类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游戏机等作为儿童的“玩伴”。如果养育人经常让婴幼儿使用视屏类产品,与孩子陪伴、交流、互动的时间就会减少,对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向刺激就会显著降低,对于婴幼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极为不利。使用视屏类产品,还会增加儿童近视的发生风险。0~3岁的婴幼儿应当不接触任何形式的视屏类产品。
关于养育人心理健康
养育人情绪良好、心理健康,可以为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交流和互动,提供安全、愉悦的养育环境。母亲作为主要的养育人,如果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将影响回应婴幼儿的各种请求,影响与婴幼儿的交流、互动,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不利于婴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后抑郁是母亲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会导致母婴互动不佳,妨碍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影响后代的运动、语言、认知发展,增加情感和行为问题。产后抑郁的母亲,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过度哭泣、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发生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儿童死亡的风险也会上升。因此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养育人,特别是婴幼儿母亲,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干预,不仅有利于改善养育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对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养育风险评价
针对婴幼儿养育人,应用《3岁以下婴幼儿养育风险评估表》,采用一对一方式询问8~10个问题,了解养育人过去1个月内的养育行为、家庭的养育环境和养育人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是否满足回应性照护和提供早期学习机会的各项要素,发现可能存在的养育风险,分析对儿童发育的影响,为进行咨询指导提供依据。
咨询指导
在开展健康教育、养育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养育人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和普遍性咨询指导,帮助养育人纠正养育行为和养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养育人掌握回应性照护、提供早期学习机会等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在乡级和县级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如果村级具备条件,可在县级和乡级机构指导下,在村级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依据婴幼儿发育规律和特点,按照0~1岁、1~2岁、2~3岁分组组织活动。每组5~10名婴幼儿及其养育人,每次活动40~50分钟。
服务机构和人员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设置开展养育风险评估和咨询指导的独立空间,房屋布局合理,功能符合需要,室内环境温馨、舒适,设施设备符合安全、便利要求。配备必要的桌椅和玩具、婴幼儿养育风险评估与咨询指导工具,用于开展服务。
用于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的场地应安全卫生、通风良好、环境安静,面积不少于20平米,地面宜采用防滑、软质材料,玩教具及公用设施应定期清洗消毒。有条件的地区,可配备母婴室等相关设施。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村卫生室、村委会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委会活动室、幼儿园、托育机构或小学校舍等场地,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方便婴幼儿及养育人参与活动,提高服务可及性。
服务分工
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开展科普宣传,普及回应性照护和提供早期学习机会等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养育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养育人的养育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针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专业人力支持,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疑似体格发育迟缓或神经心理发育迟缓的婴幼儿。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开展科普宣传,普及回应性照护和提供早期学习机会等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养育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养育人的养育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将养育风险评估中发现的疑似体格发育迟缓或神经心理发育迟缓的婴幼儿,及时转介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或相应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检查。
村卫生室配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养育风险评估及咨询指导,配合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
服务指标
婴幼儿养育风险评估率: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接受养育风险评估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数×100%。
其中,3岁以下儿童系统接受养育风险评估人数:指3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要求0~1岁接受5次、1~2岁接受2次、2~3岁接受2次养育风险评估的人数之和。
婴幼儿养育风险咨询指导率: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接受养育风险咨询指导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数×100%。
其中,3岁以下儿童系统接受养育风险咨询指导人数:指3岁以下儿童按年龄要求0~1岁接受5次、1~2岁接受2次、2~3岁接受2次养育风险咨询指导的人数之和。
婴幼儿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参与率: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参加1次及以上养育照护小组活动人数/统计期限内辖区3岁以下儿童数×100%。
名词解释
大运动:是身体对大动作的控制,使儿童能够在周围环境中进行日常活动和游戏,如抬头、坐、爬、站、走、跑、跳等。
精细动作:是指涉及手臂前部较小肌肉的运动,主要包括手和手指的动作,通过手眼协调实现对物体的操控,如抓取、捡拾、握、捏等动作。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通过包含特定意思的有声符号用以传递思想和观念,包括文字、声音、视觉信号、手势等。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逐步理解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动态发育过程,包括发出语音(声音)、理解语义(词义)、使用语法(句子结构)和应用语言社交等方面技能的发展。
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脑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总结,把握规律,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系列过程。涉及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
社会交往:是个体对他人的认识。个体在与他人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个体适应和融入社会环境的重要过程,也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方面。
感知觉:是指人体通过眼、耳、鼻、舌、肢体等感觉器官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并分析研判指导行动的过程,包括视、听、触、嗅、味,以及个体对空间、大小、形状、时间的感知等。感觉是人体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