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出对方的心里话?三种对话类型帮你提升沟通效率
如何听出对方的心里话?三种对话类型帮你提升沟通效率
当对方说工作压力大时,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好友告诉你,他最近因为某项工作的关系,压力很大,每天都很疲惫,想到要进公司就头痛。于是你开始给他建议,告诉他可以运动减压,或是听一些放松的音乐。好友听了之后回应谢谢,却急着结束和你的聊天,这个反应让你有些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普利策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指出,关键在于对话的两人不同步。每个人都会说话,但真正会沟通的人却非常稀有。能够创造真正沟通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辨认,并配合当下的对话类型。
杜希格在他的新作《超級溝通者》一书中指出,当我们沟通时,通常是在进行以下三种类型的对话:
- 实务性对话:涉及决策分析相关的讨论,探讨的核心是:“这到底是关于什么?”
- 情绪性对话:探讨的核心是:“我们有什么感受?”
- 社会性对话:涉及与身份认同相关的讨论,探讨的核心是:“我们是谁?”
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可能三种对话都会运用到。比如,对话一开始,是同事请求你帮他解决问题(实务性对话),聊着聊着,他便吐露自己最近压力很大,于是话题便转移到这方面(情绪性对话)。然后接着说,别人如果知道这件事,不知道会不会觉得他抗压性很差(社会性对话)。
杜希格指出,每种对话运用的都是不同的思考方式,脑中活跃的部位也不同。唯有能辨认当下的对话类型,在同一时刻与对方进行同一类型的对话,才更能与对方契合,甚至产生神经同步化(neural entrainment)的现象。我们越与对方同步化,就越能理解对方,沟通也越能成功。
相反地,若缺少辨识对话类型的能力,好友提及工作问题,明明只是想抱怨(情绪性对话),你却只顾着给建议(实务性对话),就会出现沟通不良的现象。
如何识别对话类型
在对话时,人们都会传递某些信息,让他人知道自己想要的对话类型。只是我们容易顾着讲话,而忽略了这些蛛丝马迹。想要识别对话类型,你可以留意,对方是只想讨论事情,还是情绪有些激动,又或者显得在意一些涉及自我形象的事情。
当你理解他这次对话的目标,或许就能理解他所希望的对话类型。举例来说,某公司的团队之间争吵不断,会议也像战场,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开始让成员在开会前先写一个简单的句子,描述自己希望透过会议达到什么目标。
结果发现,这些句子通常反映了他们想要的对话类型。比如,当一个人的会议目标是“能在预算方面达到共识”,他想要的是实务性的对话;而想要“让大家有有机会抱怨,听听彼此内心话”的人,则是想要情绪性的对话。
事先写下会议目标的另一个好处是,即便成员未能达成共识,对会议的满意度还是提升了。这是因为他们事先决定好了自己想谈些什么,所以在会议中能更清楚表达自己,也更有余力去听别人说些什么。因此,双方都觉得自己被聆听了,而且也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因此,杜希格建议,在重要的谈话前,花点时间写下自己的目标,包括希望说些什么,又希望用什么方式表达。比如:“我的目标是问玛丽是否想跟我一起出去玩。但我问的方式,要让对方不会觉得,她不好意思拒绝我。”
事实上,想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对话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开口问。像是当好友提及最近工作压力大,每天都很累,你可以询问对方:“你是希望我给建议,还是只是想舒缓情绪?”
懂得分辨对话类型后,便可根据以下三种不同的对话,做出与对方同步化的回应:
- 这到底是关于什么?
“这到底是关于什么”所涉及的是与决策相关的实务性对话。这类型的对话往往发生在沟通的开头,因为此时双方必须厘清要探讨的主题,也就是这场对话到底是关于什么,我们又想藉此得到些什么。
此外,这类型的对话并不只发生在口头上,也透过肢体语言进行,所有人一来一往,为了“主题是什”么不断协商。
有时候,我们会想先表达自己的需求与目标,此时可以主动开启话题,例如:“你有兴趣加入我的专案团队吗?”如果对方对这话题有兴趣,他可能会靠近你、面带微笑,或是做出例如“对啊”、“哇”的语言回馈。他也可能打断你的说话,但这不一定是讨厌的意思,而是他迫不及待想参与对话。
但如果对方并不喜欢这个话题或想拒绝,他可能会把视线移开,变得被动,只默默听你说,但没追加自己的想法。他也可能企图转换主题,例如先询问你其他的事。若是这样,你就得换一个主题,或尝试用别的切入角度,直到你找到对方也愿意讨论的事。
然而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你初步获得的只是假象,还需要更深入探究。更别提有些时候,连当事人都不太清楚正确答案。此时你可以透过问问题,跟对方一同探索他心中真正想讨论的事是什么。
举例来说,前列腺癌专家厄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建议患者不要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而是积极追踪病情就好了,因为这些治疗可能导致其他后遗症,更别说这类型的癌症进程缓慢,手术并不适合年长患者。然而他却往往沟通无效,即便佐以科学证据,患者也听不下去,还是要求动手术。
后来在谈判专家马霍特拉的建议下,他试着透过开放性问题,来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价值观跟人生期望,藉此探究对方真正关心的议题。
当厄戴问某位六十多岁的患者:“罹患癌症对你而言代表什么?”对方回答:“这让我想到我爸,因为我还小的时候,他就过世了。这让我妈很痛苦,我不希望我的家人也得承受这些。”
厄戴才惊觉,原来之前沟通不成功是,因为他误以为这位患者想要的是客观的医学建议,所以沟通时以此为主题,没想到对方根本不在乎研究数据。因为这位患者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寿命或病痛,而是哪种治疗方式可以让家人不那么担忧难过。这才是对方想探讨的主题。
- 我们有什么感受?
我们在谈话时,常会遇到一个“是否该让这对话变得情绪化”的抉择关头。例如,同事前一秒还聊着公事,下一秒就深深地叹了口气,散发出一股忧伤的气息;此时你可以选择忽略,也可以选择去面对这样的情绪,与对方进行一场“我们有什么感受”的对话。
杜希格认为,我们不应该逃避情绪性对话,因为情绪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一直迴避这类型的对话,那么与他人的交流就会流于表面。
即便对方没有向你展現太多情绪,你也可以主动创造情绪性对话的机会,方法是问有深度的问题。这类型的问题特别能拉近对话者的距离,因为它们会让人陈述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感受,乃至於有意義的经历,也因此有機會展露出自己的脆弱之處。
当我们脆弱时,更能够触发情绪影响,也就是自己的情绪容易影响他人,也容易受他人影响,所以双方会更同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