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看病难”才是硬道理!3个技巧完成与医生的有效交流
解决“看病难”才是硬道理!3个技巧完成与医生的有效交流
在就医过程中,许多患者都会遇到与医生沟通不畅的问题。如何才能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既能确保自身权益又能提高诊疗效率?本文将为您介绍三个实用技巧,帮助您顺利完成与医生的有效交流。
在觅健平台上,科普君经常听到患者及其家属反映与医生沟通时所遇到的困扰,例如:“医生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机会多说几句话!”、“医生从不来病房查看病情!”、“每次去找他时,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我都不好意思打扰。”
那么,究竟怎样的医患互动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呢?对于患者而言,如何与医生进行有效沟通,既能确保自身权益又能提高诊疗效率呢?
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患者,你有权获取与你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同时,你也有权参与制定治疗方案,监督医院的服务质量,甚至在必要时获得合理的赔偿。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是被动接受治疗的一方,还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虑,提出需求并积极参与决策。
了解权利的同时,患者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比如如实告知病情、配合医疗检查和治疗、尊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等。这些是保障医生能够高效诊断和治疗的前提,也有助于双方的良好沟通和信任建立。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学习疾病相关知识
在获取信息时,建议从以下渠道入手:
- 大平台媒体:如新浪、头条等,这些媒体的文章一般经过审查,相对更可信。
- 远离带有广告性质的内容:避免使用存在广告引导或者推销行为的网站,这些信息往往不够客观。
- 多方核实信息:可以使用大型搜索平台搜索相关内容,注意查看内容来源的可靠性。(例如,百度右下角带“V”标识的信息是广告,而非权威信息)
准备好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
了解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后,许多人可能会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一系列疑问。首先,请不要因为自己不懂或不明白而感到羞愧。对于患者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愚蠢”问题。
由于患者并未接受过专业培训,因此对疾病缺乏了解是完全正常的。其次,在初次被诊断为癌症时,大部分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源自对疾病的未知以及社会上一些关于癌症的错误观念的影响。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在见医生之前,建议患者提前准备好问题清单,这样可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例如,你可以列出以下问题:
- 我被诊断为哪种类型/阶段的肺癌?这对我的治疗意味着什么?
-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案?它们的优劣点和副作用分别是什么?
- 我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治疗期间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提前准备好这些问题,并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在与医生的交谈过程中,当医生提到你准备好的问题时,你可以迅速将答案记录下来。如果有新的疑问,也可以在对话的最后一并提问。
另外,在问诊过程中,还应注意:
- 记录谈话要点:可以通过笔记本、录音等方式,确保你准确理解医生的所有指示。
- 邀请家人或朋友陪同:当你情绪紧张或有疑虑时,他们可以帮助你记住关键信息。
- 确保理解医生的讲解:在离开诊室前,确认你已充分理解医生所说的内容,如果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询问。
总结
医患之间的高效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过程。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还能让患者更清楚地掌握自身的病情和治疗进展,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接下来的治疗过程。记住,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沟通和参与决策是每个患者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