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期便秘,不妨试试中医
孩子长期便秘,不妨试试中医
儿童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指孩子在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硬结、排便疼痛等现象。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症状
- 排便频率减少:一周排便少于三次。
- 粪便干硬:大便干硬,排出困难,形状像小硬球。
- 排便疼痛:由于粪便干硬,排便时孩子可能会感到疼痛。
- 腹痛:便秘可能导致腹部不适或疼痛,特别是在吃饭前后。
- 粪便嵌塞:便秘严重时,干硬的粪便可能堵塞在肠道内,影响正常排便。
- 便血:由于粪便干硬,排便时可能会擦伤肛门,导致轻微出血。
- 排便时焦虑:由于疼痛或不适,孩子可能对排便产生恐惧,出现本能地克制排便,进而导致便秘加重。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分析
- 饮食因素:摄入纤维不足、水分不足,或者饮食结构不均衡都会导致便秘。
- 生活习惯:不规律的排便习惯、长时间坐着不动、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便秘的风险。
-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便秘。
- 忽视排便信号:孩子有时忙于玩耍,忽略了排便的信号,导致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变得干硬,难以排出。
- 训练不当:家长过早或过严的如厕训练可能引起孩子的排便焦虑,进而导致便秘。
现代医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 规律排便:培养孩子规律排便的习惯,鼓励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厕所,特别是在饭后。
- 增加运动:鼓励孩子多运动,避免久坐,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 心理疏导: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克服对排便的恐惧。
-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必要时可以使用缓泻药或微生物制剂等,但不能长期依赖。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分类和治疗
在中医儿科学中,便秘被描述为大便干硬难排、便次减少、或虽有便意却排出不畅的一种临床病症。它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种疾病而存在,也可以作为其它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症状。现代医学的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紊乱、药物性便秘等均可纳入此病之列。
中医将小儿便秘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两个类型,进而可以细分为以下五种证型:
食积便秘:多为过量哺乳或喂养无度、进食种类过分杂乱、挑食等导致。除便秘外,孩子还可见腹胀、食欲变差等表现,甚至可有恶心、呕吐;此外,中医认为小儿为少阳之体,阳气相对旺盛,这种特质使得孩子在积食的同时容易产生内热,所以常常也可见到孩子存在手脚心发热、小便短黄等热象。
燥热便秘:多见于热性疾病如常见的外感发热性疾病后期,也可因过度应用温热药材、过食温燥食物如辛辣、炙烤、油炸食品等导致。孩子的便秘表现多见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此外有的孩子还可见到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和小便短黄,甚者可有口舌生疮。
气滞便秘: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孩子,由平素运动较少或有情志不畅如心情低落、焦虑、抑郁等诱因引起,孩子除大便秘结外,还可见嗳气呃逆、排气频繁、腹胀以及胸胁部出现胀满不舒服、时常叹气等表现。
气虚便秘:常见于先天不足如早产、或后天失调如反复生病的孩子,本证孩子的便秘特点为大便不甚干硬、有想排便的感觉却在排便时感到乏力、没有力气将大便排出,并且在排便后孩子会觉得劳累。此外,孩子可伴见气虚的其它典型表现:如用力排便时容易出汗和出现喘气,平日神情疲惫、精神不好,面色不红润、没有光泽;如果气虚太久可导致肾阳不足,此时孩子还会出现手脚温度较低、遇冷时易出现腹痛等表现。
血虚便秘:常见于先天不足如早产,或后天久病、出汗过度、吐泻过度而耗伤气血的孩子。除大便干结、排便无力外,孩子还可有头晕、心悸、面色发白没有光泽、嘴唇和指甲颜色较淡的表现;若兼有耳鸣、腰膝部酸软无力、手脚心热并且觉得心胸又烦又热等,则说明存在血虚兼有肾阴不足的情况。
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以润肠通便为基本原则,强调药治、食治、外治并举。家长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给孩子按摩指定的穴位来改善便秘。
外治疗法
- 耳穴压丸疗法
- 常用耳穴有大肠、便秘点等。
- 操作:选一侧穴,以耳豆贴压所选穴区,家长或孩子自行按压耳穴,1日3
4次,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隔35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双耳轮流贴压。疗程间停贴5天。
- 小儿推拿疗法
- 实证: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食积证加清胃经,揉板门;燥热证加清天河水,揉膊阳池;气滞证加推肝经,揉膊阳池,推四横纹,推肺经。
- 虚证:推下七节骨,补脾经,补肾经,推上三关,点揉足三里。气虚证加揉中脘、脾俞、肾俞,摩腹;血虚证加推四横纹。
本文原文来自达医晓护,发布时间为2024年7月31日。
作者:陈镜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住院医师。研究方向: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文章审核暨栏目主编:沈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中管局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