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德国歌剧之父,莫扎特的堂妹夫,都是他的个人标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德国歌剧之父,莫扎特的堂妹夫,都是他的个人标签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G63K3C905179SLH.html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是古典乐界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代表,这位集音乐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于一身的“作家型”作曲家,还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之一。


音乐家系列邮票上的韦伯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

韦伯以文学家与作曲家的双重身份,奠定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基础,他的音乐思想影响了许多作曲家,启发了瓦格纳构筑浪漫主义恢弘巨制以灵感。在音乐史上,他被誉为配器学的大师,对器乐音色的开拓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同时,他也是歌剧色彩学的开创者,擅长调配色彩性格,运用多彩和细致的配器与和声,为歌剧创作带来了全新的音乐色彩。在歌剧乐队方面,韦伯对声部排列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并创立了现代歌剧指挥法。

此外,韦伯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戏剧家,他将音乐和文学紧密结合,他的歌剧创作在剧情处理和刻画上,展现出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才华。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音乐艺术家的生活》,也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出身艺术世家的音乐天才

韦伯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他的母亲是歌手,父亲是巡回剧团经理。在跟随双亲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韦伯不仅熟悉了剧院的舞台,还对城镇居民的音乐趣味有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并接触到了繁多的民间音乐,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创作民族主义题材歌剧的源泉。

韦伯的家族中音乐人才辈出,他的两位姐姐与莫扎特有着密切的联系。韦伯的大堂姐约瑟芬·韦伯是备受莫扎特称赞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也是《魔笛》中夜后的最早扮演者,他的小堂姐康斯坦斯·韦伯便是莫扎特的妻子。此外,韦伯的两位哥哥都是大作曲家海顿的学生,也都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

韦伯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十岁开始学钢琴,十二岁便开始尝试创作歌剧音乐。他的音乐生涯从萨尔兹堡开始,师从海顿的弟弟米夏埃尔,并在14岁时创作了歌剧《森林姑娘》,并以钢琴家的身份在一些城镇里旅行演出。他有一双非凡的大手,这使得他能够轻松演奏跨度极大的和弦,他的演奏风格既亲切又充满技巧。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

从1804年开始,韦伯先后在布雷斯劳、布拉格和德雷斯顿等地担任指挥。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韦伯从布拉格搬到了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居住,并担任德累斯顿的德国歌剧院院长一职,一呆就是十年直到逝世。在德累斯顿的这十年,是韦伯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创作出了一系列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包括管弦乐《邀舞》、钢琴与乐队的小协奏曲、几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他的三部标志性歌剧《魔弹射手》《欧丽安特》和《奥伯龙》。


在德累斯顿,韦伯肩负着创作一种有别于意大利歌剧的德国歌剧的使命。当时,罗西尼的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包括维也纳和柏林等主要城市。德累斯顿在当时的德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而且面临着一个强劲的意大利歌剧院的竞争,这使得韦伯推广他的德语歌剧《魔弹射手》变得异常困难。

在1809至1818年间,韦伯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音乐评论和诗歌,批判了一些音乐现象,并深刻阐述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理念。到了19世纪,歌剧已经发展了200多年,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在形式和理念上都日臻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歌剧在韦伯的引领下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于1820年创作的《魔弹射手》成为了他在浪漫主义歌剧理论上的首次实践,证明了德语唱词和德国民间曲调可以与歌剧形式完美结合。

从开始尝试创作歌剧到《魔弹射手》的成功,韦伯历经了超过20年的不懈努力。1821年6月18日,《魔弹射手》在柏林宫廷剧院首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起点。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长期统治。

区别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歌剧,德奥歌唱剧采用对白而非传统的宣叙调。这种形式最初源自民间,通过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和《魔笛》等歌剧作品而步入大雅之堂。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费德里奥》也是其中的典范。韦伯在《魔弹射手》中,同样采纳了这种结合歌唱与对话的歌剧形式。

韦伯在歌剧创作中的另一项显著成就是他对“主导动机”技巧的运用。通过将特定的音乐短句与剧中的关键人物或场景联系起来,每当这些音乐片段响起时,便能迅速唤起观众对相关人物或情境的记忆和联想。这一创作手法在瓦格纳的乐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除了德语歌剧之外,韦伯还创作了许多受德国民间音乐启发的作品,比如康塔塔《斗争与胜利》,为提奥多·克尔纳斯的诗篇《琴与剑》谱写的人声合唱。

《奥伯龙》:韦伯“天鹅之歌”

1824年,查尔斯·肯布尔向韦伯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为英国皇家歌剧院创作一部全新的歌剧作品。韦伯选了《奥伯龙》为主题。邀请了普朗歇作词。这部三幕歌剧成为了韦伯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奥伯龙》讲述了仙界之王奥伯龙与仙后蒂塔尼娅之间的争执,以及一个被救赎的骑士在东方世界所经历的一系列奇异冒险和爱情故事。最终,在魔法号角的帮助下,骑士和他的爱人逃脱了危险,奥伯龙与蒂塔尼娅和解,骑士也得到了宽恕,故事以爱情的胜利告终。

尽管《奥伯龙》在首演时大获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光芒逐渐被《魔弹射手》所掩盖,只有序曲成为了音乐会上时常演出的名曲。这部歌剧充满了韦伯特有的浪漫气息,旋律流畅、轻快且明亮。在音乐史上,《奥伯龙》序曲对后来的作曲家如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伯龙》在音乐上创造性地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奇幻、东方风情和英勇骑士的世界。序曲以古老而神秘的号角声开始,象征着对奥伯龙的召唤,命他去解救英勇的骑士胡翁。韦伯巧妙地融合了圆号的柔和光辉、单簧管的温柔触感和小提琴的独特韵味,营造出一种仿佛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氛围。乐队中的圆号源自古老的猎号,其德文名称为“森林之号”,它往往被用来暗示浓密森林中的神秘力量。序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预示着胡翁和雷查公主的胜利逃脱,并以著名的咏叹调《大海,你这威力无边的怪物》的旋律作为结尾。

在创作歌剧《奥伯龙》的过程中,韦伯倾注了最后心血。在剧本创作期间,他已深受晚期肺结核的折磨。尽管身体状况极为不佳,1826年4月12日,这部歌剧首演时,韦伯依然坚持亲自执棒,将作品的活力和激情完美展现,收获了广泛的赞誉。当时,韦伯身处伦敦,长期的劳累和疾病使他极度疲惫。在首演一个多月后,这位年仅39岁的作曲家便不幸离世,留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杰作《奥伯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