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月十五才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月十五才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4TO2MP0553A58X.html

2月14日真的是情人节吗?不是吧?那七夕是吗?它也不是!真的,这俩都不是,正月十五才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情人节!别急啊,听我一说你就明白了。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的由来与在中国的流行

2月14日这个日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牧神节。牧神是保护牧羊人和羊群的神祇,当地人会在每年的二月中旬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这个节日。

公元270年,罗马帝国发生了一段关于瓦伦丁的故事。瓦伦丁是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年轻人,当时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对基督教持反对态度。瓦伦丁因信仰基督教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的眼睛,这份善举却为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贵族们认为这是在宣扬“邪教”,于是决定将瓦伦丁处以斩首示众。

行刑当天,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这位姑娘悲痛欲绝,跑到他的坟前种下一棵杏树,寄托哀思。这一天正是2月14日,基督教因此将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关于瓦伦丁节的台词:“明天是瓦伦丁节,大家要早起身,看我到你的窗口,做你的意中人”,这表明在16世纪,这个节日在西方已经相当流行。

这个节日何时传入中国?是在民国时期。1939年,上海的《电声·快乐周刊》首次在2月14日刊登了题为《勿忘二月十四日 情人节》的文章,标志着这个节日开始受到关注。但真正让它大火的是1993年,在一批商家的策划下,京城掀起了一波“情人节”热潮,各种鲜花大派送、情侣套餐、特卖活动等广告铺天盖地。当时的《工人日报》曾报道:“去年还很少有人知道2月14号是什么日子,今年刚步入2月,青年男女见面时已经在问情人节怎么过了。”就连《人民日报》也有关于情人节的报道,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可以说,如果没有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这个节日很难在中国流行起来。因为中国人讲究吉利,凡事都要看黄历,挑黄道吉日,而2月14日情人节的起源却与死亡相关,这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忌讳”。

七夕:乞巧节而非情人节

有人认为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但这个观点并不准确。七月初七在古代被称为“重日”,是古代人重视的日子,像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等。这个节日也叫双七或重七,是民间的七巧节,最早源自古代的星纪崇拜,后来人们根据星星编出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包括吃巧果、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等,都是向神仙祈求心灵手巧。虽然有些小姑娘会悄悄向神仙祈求好姻缘,但这个节日的核心仍然是女性祈求智慧和技艺。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并不美好,据出土的秦简记载:“戊申、己酉,牵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说明这个故事原本是一个关于婚姻不幸的故事。经过文人的美化,这个故事慢慢变了方向,但整体来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被拆散、离散的悲剧,这显然不符合情人节的定义。

正月十五:真正的中国传统情人节

真正的情人节应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节日最早源自汉代人对太一神的祭祀。汉武帝时期,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神成为定制,后来这个日子被固定在正月十五,全民夜祭。

元宵节之所以成为情人节,关键在于它打破了宵禁制度。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汉代开始,元宵节就是唯一一个没有宵禁的节日。街上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男女老少都能出门,连未出阁的大姑娘也能外出逛灯会。这种热闹非凡的场景,为少男少女提供了相遇的机会。

许多文学作品都描绘了元宵节的浪漫场景。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元宵节灯会上一见钟情;太平公主在元宵节赏灯时遇到薛绍;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节重逢,这些都是元宵节浪漫故事的见证。

情人节的本质是美好的时间遇上美好的人,产生美好的火花,最终相思、相约、相守,有个美好的结局。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宵节才是最符合情人节定义的中国传统节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