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由心生——古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象”由心生——古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诗歌中的意象,既和谐统一也各具色彩。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渠道之一。从客观物象解读作者的主观情感,从情感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是诗歌鉴赏常见的解题方式,更是体味诗情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手段。
一、以情入景
我们可以在“花落知多少”的片片花瓣中感受缤纷与美好,也能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无奈与哀伤。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数不胜数,相同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也许就有着不同的含义。究其原因,情感的差异就是最好的解释。
手中一杯清酒,似乎就能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饮酒》里的陶渊明抒发着自己的悠闲与恬淡。杜甫却用“潦倒新停浊酒杯”,倾诉着自己的忧国之恨。
一轮明月,更是时而悲伤,时而忧愁,时而有着些许爱恋中的落寞。“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一抹月色,诉说着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悲凄与哀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最美好的祝愿化如月色。虽然是一轮明月,却寄托着不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主干,更是读者与诗人的共鸣。将情感渗入每一个意象,探究其中奥妙,才能更好地体味诗情,把握诗歌的美好。
二、以景抒情
意象选取之巧妙,在诗中见真章。任何一个意象,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从何体现?抒发情感就是其最好的证明。以菊表高洁,以月抒乡愁,以梧桐寄伤感, 以杨柳赠惜别。
相似的思念之情,也许我们能在远去的孤帆中发现,在皎洁的月色下映衬,在大雁的背影中寄托。同一种情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意象来抒发,这彰显的不仅是意象的个性,更是他们的共性。如果说情感是目的地,那么意象的选用,就是情感最好的宣泄口。也许发现意象中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更好地悟出情景交融之美。
三、情景交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塞秋天图景,所及一切皆是凄凉。杜甫笔下,边塞的荒凉,因雁声而更加落寞。读者置身其中,情与景萦绕周围,诗人自身的忧郁,似乎也成为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传情达意,作为诗人创作的目的之一,如何将情感真切地传达给读者?将情景想交融,让读者身临其境,在意境中感受情的真谛则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情景始终难以分离,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四、以景结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笔下,情成了空灵的遐想,让读者在画面中遨游,虽未明晰诗中之情,却在景中将情感深化。以景结情,是诗歌与情感的交融,更是情感的无线延长。读者能够在意犹未尽中,感受诗歌的真谛,在作者所给予的画面中遨游,在想象中徜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将“日暮客愁新”中的愁情叫停,化为景的描写。月光的美不再停留在皎洁的月色,而是情感的交织。笔锋忽转,以景结情。取景之巧妙,诗意之深邃在其中得以彰显。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以情入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我们可以在秋风中感受萧瑟与悲凄,可以在杨柳中感受惜别的不舍,可以在落花中感受无尽的惆怅。读者可以在意象中探究作者的情感,在景物中回味诗歌;更能在情感中品味,意象的美好。言浅意深,景也许常见,情却因此而别致。